魏延如果單挑五虎上將,憑他的能力,打別人不好說,十拿九穩能擊敗張飛。

魏延,是蜀國後期重要將領之一,謀勇兼備,有着豐富的實戰經驗,即使放在整個三國時代而言,他也可以算是武將中的佼佼者。從魏延的一生經歷可以看出,他完全具備和五虎大將並駕齊驅的實力。

公元219年,劉備經過一番苦戰,從曹操手中奪取了漢中,漢中從此成爲蜀漢第三大戰略基地。在確定漢中太守的人選時,衆人都以爲,關羽獨當一面鎮守荊州,那麼鎮守漢中的人,自然毫無疑問應是張飛。

但劉備卻胸有成竹。漢中太守任命書一下,“一軍皆驚”,張飛爆冷落選,被分派到偏僻荒涼的巴西郡。而魏延卻力壓衆多競爭對手,被劉備賦予鎮守漢中的重任。劉備以知人善任著稱,他看好諸葛亮,認爲馬謖是嘴炮將軍,事實最終證實了他的眼光。

劉備能把蜀漢第三大根據地交給魏延,足見他對魏延能力的信任與器重。在劉備的眼中,魏延的軍事能力是要高於張飛的。後來的事實證明,劉備的眼光沒錯,魏延沒有辜負他的期望。

在鎮守漢中期間,魏延第一次獨當一面,很快顯示出他的超強軍事天賦。他創造性地採用“實兵錯守諸圍”的戰術,充分利用漢中周邊的險要地勢和險關要隘,讓手裏有限的兵力充分發揮出最大效能。曹魏大軍如果來進犯,就會被死死堵在漢中外圍的山嶺峽谷中,休想邁進漢中一步。

魏延留下的這套戰術,保漢中40多年平安。直到公元263年,姜維主持蜀漢軍事大局,他自作主張摒棄了魏延的戰術,改而實行他的“斂兵聚谷、關門打狗”之策,丟棄漢中外圍關隘,把主力收縮在漢中腹地,企圖誘敵深入打殲滅戰。結束實踐證明姜維大錯特錯,公元263年魏國大舉南下進攻蜀國,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攻佔漢中。

劉備死後,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魏延又派上了大用場。四出祁山的滷城之戰中,魏延帶兵和司馬懿正面硬抗,打得司馬懿潰不成軍,此戰魏延取得了斬獲魏國“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的重大勝利。

諸葛亮連年兵出祁山,勞而無功,主要原因就是一直堅持一線平推、正面強攻的傳統戰術。殊不知當時形勢魏強蜀弱,魏國的綜合實力遠超蜀國,蜀國要想以小打大以弱勝強,正面強攻毫無勝算,出奇制勝是唯一辦法。

魏延早就看出這一點,他向諸葛亮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謀”,建議諸葛亮帶兵正面佯攻,他帶領五千精兵,祕密穿越秦嶺山谷中的六百里子午谷,來一個奇襲長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有很大把握拿下長安,從而徹底扭轉戰局。魏延這個計策很有創意,也非常現實可行,可惜不被諸葛亮採納。

而且,魏延和張飛相比,他還有一個顯著優點,《三國志》記載他“善養士卒”,善待部下士兵,深得軍心。而這個特點恰恰是張飛短板。張飛雖然是一員猛將,但脾氣暴躁,經常鞭打部下將士,爲此搞得部下離心離德,最終因此被部下殺害。

而且縱觀張飛一生,僅僅是武藝高強、作戰勇猛而已,對於軍事謀略方面實在乏善可陳,僅僅在瓦口關一戰中擊敗張郃,保住了巴西郡,但巴西郡的百姓卻幾乎被張郃全部遷走,因此這一戰打得並不怎樣。

綜合比較二人的軍事實力,魏延不僅和張飛一樣勇猛,最重要的是他謀勇兼備,“錯守諸圍”和“子午谷奇謀”都顯示出極高的軍事素養。而且張飛有性格缺陷,經常毒打部下,導致衆叛親離。而魏延卻能善待不下,得到衆人的擁護愛戴,最大限度調動部下積極性。最重要的一點,魏延能擊敗一代梟雄司馬懿,而張飛的軍事才能是超不過司馬懿的。

綜上所述,如果魏延單挑五虎上將,別人不知結果如何,張飛是一定會被他打敗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