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汉末三国是一个超级乱世,同时也是一个奇人异士辈出的时代,其中张闿便颇具传奇性,堪称当时最神秘的小人物。虽然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但张闿却因杀害曹操的父亲而闻名,而此后引发的一连串风波,使得三国大戏由此渐进高潮。那么,张闿是何许人也?他为何要杀害曹操的父亲?其最终的结局如何?

徐州牧陶谦

关于张闿的籍贯、生年、出身及早期的经历,正史记载阙如,我们只知道他本是青徐黄巾军将领,战败后被迫投降徐州牧陶谦,并在他的手下担任都尉之职。张闿虽然接受招安,但骨子里依旧是个心怀反复、喜欢作乱的奸徒,一旦形势有变,还是会做一番“大事业”。机会说来就来,陶谦一个善意举动,竟然给张闿提供了改变命运的绝佳机会。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曹操出任兖州牧后,陶谦为了讨好他,便派部将张闿率领500名士兵,把寄居在境内的曹嵩(曹操的父亲)一家护送到东郡。途中,张闿等人因大雨被迫投宿寺院,曹嵩一家人住进宽敞暖和的房间,但士兵们却被迫在雨中值守,难免会心生怨愤。张闿见状,便唆使士兵杀死曹嵩一家,劫去他们的财物,然后一把火烧毁寺庙,携财率军投奔淮南军阀袁术。

张闿因杀害曹操的父亲而闻名

正史的记载跟演义大同小异,也把曹嵩之死归罪于张闿,但认为后者作案的直接动机是贪图曹家的万贯家财,而并非出于遭受不公正待遇之后的怨愤。(“太祖迎嵩,辎重百余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卫送,闿于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见《三国志·卷一》注引《吴书》)。

虽然杀害曹嵩一家的元凶是张闿,跟陶谦没有任何关系,但曹操自此却把陶谦视作不共戴天的仇人,并把刻骨的仇恨发泄在徐州无辜百姓的身上。初平四年(193年),曹操起兵讨伐陶谦,所到之处都以屠城作为报复,死于其手的徐州百姓多达数十万,被抛入河中的浮尸数量之多,竟然让泗水无法流动(“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见《后汉书·卷七十三》)。

曹操将张闿、陶谦恨之入骨

曹操的暴行不仅激起徐州民众的愤慨,连他的部下张邈、陈宫都深感失望,最终选择背叛并迎奉吕布为主公。此后,曹操与吕布长期在兖州、徐州一带鏖战,而在此期间,袁绍迅速发展成为天下最后实力的军阀,并为数年后与曹操决裂埋下伏笔,而刘备、孙策兄弟也不断崛起。三国大戏至此渐进高潮,追根溯源,张闿的关键作用不容忽视。

在演义中,张闿投奔袁术后的便仿佛“人间蒸发”一般,再没有关于他的任何记载,但在正史中却有进一步的说明。原来,张闿归顺后颇受袁术的赏识,不久便被授予刺杀陈王刘宠(注:陈王国国都在陈县,即今河南淮阳县,首封之君是东汉明帝之子刘羡,前后共传五世、124年)和陈国国相骆俊的任务。

汉献帝

刘宠是汉明帝的玄孙,陈敬王刘羡的曾孙,按照辈分论是汉献帝的堂叔祖父,不晚于汉灵帝时期继承陈王之位。刘宠虽然是个王爷,但身上却毫无皇族们惯有的骄堕放纵的习气,不仅勇武过人、箭术精准,而且胸怀大志、谋略出众,目睹汉末种种衰败混乱之象,慨然有澄清宇内、振兴汉朝的志向。

黄巾军作乱期间,刘宠以保境安民为旗号,在国内征募大量的士兵,同时又招徕境外流民,用资财来赈济他们。由于当时的陈国局势稳定、国富兵强,所以到这里避难的流民竟有十余万人,使刘宠的实力大增。国贼董卓上台后,刘宠举兵响应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讨逆联军,率领军队屯驻在阳夏,并自称辅汉大将军。但不久,关东联军发生内讧,“勤王”一事就此流产,势单力薄的刘宠也被迫撤军。

刘宠曾率军讨伐董卓

刘宠虽然没有完成振兴汉朝的愿望,但他的名声却因此远播四海,而其强大的实力也难免会引起周边大军阀的嫉妒、敌视。为了削弱刘宠的力量,建安二年(197年),当时已经僭号称帝的淮南军阀袁术以征取“贡赋”为名,要求陈王国向他提供大量的粮草,陈王刘宠和国相骆俊对此不仅严词拒绝,而且还谴责袁术僭号自立的举动,把他骂的狗血淋头。

袁术既愤恨于刘宠的强硬,又忌惮于他的实力,自知单凭武力恐怕难以解决问题,于是决定采用阴谋诡计来除掉他。为此,袁术派遣张闿为使者,打着跟陈国修好的旗号出使,却在暗地里授意他刺杀刘宠。张闿“不辱使命”,在拜谒陈王刘宠、国相骆俊的宴会上对他们极尽谦恭之能事,并利用二人松懈之际将他们刺死(详情见《后汉书·陈王宠传》注引谢承《后汉书》)。

袁术

张闿虽然顺利地完成任务,但此举却令举国哗然,并招致朝廷和诸侯们对袁术的一致谴责,真可谓得不偿失。此后,张闿的名字在史书中再没有出现过,至于其结局,无非有被袁术当做“替罪羊”杀死和逃亡两种可能,但无论哪一种,都因为没有明确记载,便成了一桩“无头迷案”。

史料来源:《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