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市值一度相差萬億港元,阿里騰訊正在攻入彼此的腹地

一萬億港元——曾在亞洲市值第一寶座來回交替的阿里巴巴和騰訊在今年9月劃出了一道巨大鴻溝。

“剪刀差”僅發生在兩個月的時間裏。今年6月23日,騰訊市值4.75萬億港元奪回港股一哥,阿里巴巴市值4.72萬億港元。但到了7月7日,阿里巴巴以4.99萬億港元的市值超越騰訊的4.93萬億港元市值。直到9月2日,阿里市值6.303萬億港元,穩坐港股市值第一寶座,騰訊總市值爲5.222萬億港元,二者產生了一萬億港元的市值差距。截至9月10日收盤,兩者仍有近八千億港元的市值差距。

作爲阿里巴巴生態圈中重要一環,螞蟻集團上市使得阿里和騰訊的估值差異被放大。如果它上市,中國互聯網江湖的座次又將再一次重新排列。

騰訊和阿里巴巴的博弈將長期存在,雙方都在進入對方的腹地。上半年,阿里巴巴的《三國志·戰略版》遊戲嶄露頭角,騰訊則開始集中發力直播、電商。

除了螞蟻加持,還有什麼?

除了螞蟻金服上市在即的原因,阿里巴巴當前的市值高於騰訊的原因,一方面在於阿里巴巴的財報表現較好,另一方面在於投資者對於公司未來前景的期待。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2018財年(2017.4.1~2018.3.31)~2020財年,阿里巴巴的營業收入分別爲2502.66億元、3768.44億元、5097.11億元,增速分別爲58.12%、50.58%、35.26%;淨利潤分別爲640.93億元、878.86億元、1494.33億元,增速分別爲46.75%、37.12%、70.03%。

2017年(2017.1.1~2017.12.31)~2019年,騰訊控股的營業收入分別爲2380.14億元、3126.94億元、3772.89億元,增速分別爲56.23%、31.38%、20.66%;淨利潤分別爲715.10億元、787.19億元、933.10億元,增速分別爲74.01%、10.08%、18.54%。

在營業收入、淨利潤兩項指標的規模上,阿里巴巴增速均高於騰訊。

分拆業務來看,以阿里巴巴2020財年第一財季(2020.4.1~2020.6.30)爲例,該季度以淘寶、天貓、本地生活爲代表的核心商務營收佔比爲86.71%,雲計算營收佔比爲8.03%,數字媒體與娛樂營收佔比爲4.55%。而騰訊中報顯示,騰訊B端業務約佔26%,遊戲業務佔比約57%,廣告業務約佔16%。

在未來發展路徑上,阿里巴巴的答案是:商業操作系統,即基於阿里巴巴20年沉澱而成的阿里商業操作系統,跨越阿里生態內多個業務部門,向合作伙伴輸出一整套數字化能力,幫助品牌和零售商更好地實現數字化轉型。

回顧阿里商業版圖的成長軌跡,大致可以分爲三個階段。1999年~2003年藉助互聯網和中國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阿里巴巴B2B業務實現快速階段。2003年~2011年,阿里巴巴相繼推出了淘寶網、支付寶、阿里媽媽、阿里雲、聚划算、速賣通等平臺;收購包括一搜、3721的雅虎中國資產;B2B平臺阿里巴巴網絡在香港掛牌上市;將淘寶網一拆三,成立淘寶網、淘寶商城(後更名爲天貓)和一淘三個獨立公司,更精準和有效地服務網購人羣。

而從2012年至今,阿里成功實現從PC端到移動互聯網轉型,在電商、支付和金融、雲計算、物流、大文娛等領域全面發力,真正成爲數字基礎設施提供商,建立了龐大的數據帝國和生態系統。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數字化、在線化的無形觸角正全面滲透至社會運行的每一個角落,尤其對於傳染病引發的社會難題能起到很好的緩解和破解作用。

如果說投資者對於阿里數字化發展是一箇中長期的願景,那麼螞蟻集團上市是催化阿里巴巴股價近期上漲的事件因素。

招股書顯示,早在2018年螞蟻集團市值就已逼近“萬億帝國”。2018年7月,螞蟻集團進行了境內融資,該次融資完成後,螞蟻集團的投後估值約爲人民幣9600億元。

“過去我們靠的是資產的抵押、質押去做貸款,現在我們可以通過數據做貸款,等於說螞蟻是喫了實體經濟數字化的紅利。實體經濟的數字化把之前死的數據變成活的生產資料,可以給金融機構提供信用和信息,消除信息的不對稱。”北京看懂研究院研究員由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數據來自於場景、對客戶服務的能力,企業對客戶服務的能力越強,就會聚集越多的客戶,其數據分析能力也會越強,再把數據能力轉變爲變現的能力,這就是科技的價值。

攻入對方腹地

對騰訊而言,一直以來,增值服務是營收的主要貢獻板塊,包括網絡遊戲和社交網絡。得益於疫情期間的“宅經濟”紅利,上半年騰訊的遊戲業務增速創近兩年來新高。

但伴隨疫情防控常態化,以及影視、旅遊行業的復甦,“宅經濟”紅利究竟能持續多久,業內仍持觀望狀態。

近幾年騰訊一直在淡化自己的遊戲公司標籤,除了遊戲行業嚴監管、不可控因素較多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遊戲行業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用戶增長規模在放緩,對於投資人而言,遊戲業務在資本市場的天花板相對有限。尤其是被騰訊寄予希望的海外增量市場,也面臨美國、印度等封禁政策挑戰。

除此之外,在遊戲市場騰訊還需要警惕新的對手,即以字節跳動爲代表的新的遊戲玩家,已經開始在自研、發行、渠道等多層面發力。如今移動遊戲用戶和短視頻用戶重合率已經高達82.5%,這意味着越來越多的短視頻用戶,同時也是遊戲用戶,背後的用戶遷移風險也不容小覷。

這一隱憂在廣告收入方面也有所體現。Q2騰訊網絡廣告收入185.52億元,同比增長13%,而一季度網絡廣告業務增長率爲32%。其中媒體廣告收入32.9億元,同比下降25%。除了廣告市場的整體不景氣外,可以看到廣告主們越來越傾向於將廣告預算投向轉化率更高、更貼近交易的效果廣告,例如電商直播帶貨、短視頻廣告等,這些並非騰訊目前所擅長的領域。

除了廣告增速放緩,可以看到的是,微信用戶在今年第一季度首次突破12億人次後,第二季度環比僅微增0.3%,此外騰訊視頻第二季度的付費用戶數僅比第一季度增加200萬。

值得玩味的是,今年上半年,騰訊與阿里業務互相進入對方腹地的動作越發明顯。成立多年的阿里遊戲上半年跑出了《三國志·戰略版》遊戲,騰訊則開始集中發力直播,推出小商店。這不僅僅是微信對於自身生態內私域流量的探索,

騰訊此時推出直播電商還來得及嗎?目前仍是未知數。而作爲騰訊未來20年的戰略方向,產業互聯網被提升至重要地位,這是一個與消費互聯網存在諸多不同的產業,長期利益對騰訊來說是一個更穩妥的路徑。

一位同樣發力toB的互聯網從業者對第一財經記者說,toB業務投入大、回報週期長,和過去互聯網公司toC業務的賺錢方式有很大不同,仍需要時間看長線。

(第一財經記者易柏伶對本文亦有貢獻)

第一財經廣告合作,請點擊這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