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線調查:長江禁捕,漁民的生活怎麼樣了 來源:光明日報

長江禁捕,漁民的生活怎麼樣了

——來自安徽和江西的一線調查

受高強度人類活動的影響, “長江病了”,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曾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爲全局計、爲子孫謀,黨中央做出長江禁捕的重要決策,禁捕涉及10多萬艘合法持證捕撈漁船的退捕,關係20多萬捕撈漁民轉產安置保障。

2020年1月1日起,一場爲了“生命長江”永葆青春、永續發展的長跑啓幕——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實現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將實行十年禁捕。目前禁捕的進展如何?漁民的生活是如何安置的?記者近日在安徽和江西進行了一線調查。

退捕如何退:收船網,兜社保,解隱憂

初秋,位於安徽馬鞍山長江沿岸的薛家窪生態園,空氣清新,綠草茵茵。一年多以前,這裏還是另一番景象:沿岸停放着兩百多艘漁民的住家船和作業船。3個非法碼頭上,船隻密密麻麻,生活廢棄物、污水隨意丟棄排放,環境污染嚴重。

爲響應長江禁捕號召,2019年5月1日,馬鞍山啓動長江干流和重要通江支流的漁民退捕轉產工作,當年7月底就徹底完成了退捕任務。

“當時決定首先在薛家窪這個點開展工作,因爲這裏的情況最複雜,有漁民50戶左右,漁船200多條。”馬鞍山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副支隊長夏德軍回憶,爲開展工作,各個縣區在薛家窪設立臨時指揮部,24小時辦公,現場做漁民的思想工作,“把薛家窪的局面打開,全市退捕工作便勢如破竹,80多天就全面完成了”。

漁民中,很大一部分祖祖輩輩從事捕撈工作,在船上出生、長大,岸上沒有住所。漁船回收後,衆多漁民的安置如何解決?夏德軍告訴記者,漁民上岸後,可以以優惠價格購買商品房,住自建房,租廉租房或公租房。

在長江十年禁捕政策實施前,48歲的張周華是一名專業漁民,全家三口人一起生活在水泥船上,擁有大大小小5艘漁船。“剛得知長江禁捕的消息時,心裏很慌,後來看到政府對漁民很照顧,就穩定下來。”漁船回收後,他根據標準獲得經濟補償。如今,張周華已喬遷新居,和妻子、兒子兒媳一起住進99.5平方米的商品房。“買房花了26.4萬元,用了政府發放的補償金和自己的一些積蓄。和船上相比,現在的住房更寬敞,生活也更方便了。”張周華對記者說。

爲保障漁民的生活,馬鞍山完善社保政策,對年滿16至59週歲參加居民養老保險的漁民,根據參保人選擇年繳費檔次由政府爲其代繳養老保險費,做到符合條件的退捕漁民家庭成員應保盡保。

漁民退捕上岸後,子女如何就學也是漁民最大的牽掛之一。南磯鄉位於鄱陽湖中的一個島嶼上。鄉政府召開工作調度會,向漁民宣傳就學政策,做好就學意向登記摸底。最終按照自願報名原則,解決漁民子女96人的小學、初中就學問題,爲他們解決了後顧之憂。

轉產怎樣轉:讓漁民上岸後,穩得住,能致富

今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指出,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要把相關工作做到位,讓廣大漁民願意上岸、上得了岸,上岸後能夠穩得住、能致富。

讓漁民順利轉產就業,找到可靠的工作,獲得穩定的收入,長江十年禁捕才能真正“立得住”。

爲順利實現漁民轉產就業,各地紛紛完善就業幫扶政策,通過舉辦專場就業招聘會、開辦技能培訓班、提供公益性崗位等,全力爲漁民解決就業問題。

漁民長期捕魚捕蝦,瞭解魚蝦的習性,能不能利用這一優勢,變捕撈爲養殖,實現轉產就業增收,成爲各地的重要考量。

江西南昌新建區聯圩鎮下沙頭村漁民吳華山,常年在鄱陽湖從事捕撈,已是“漁三代”。“我14歲開始隨父輩打魚,當時魚的種類十分豐富。近十幾年來,很多魚都看不到了。”今年41歲的吳華山告訴記者,意識到漁業資源的衰退,他2018年就決定退捕轉產。他流轉了300多畝水田從事小龍蝦養殖,在象山鎮垾角村成立興旺家庭農場。“今年共收穫3萬斤蝦,純收入達30萬元。”吳華山說。

許多退捕漁民變捕魚爲護漁,從事護漁員兼保潔員工作。漁民張周華退捕上岸後,和同事負責從薛家窪生態園到採石風景區3公里左右的江面巡護。安徽馬鞍山當塗縣漁民程友明今年5月也加入當地漁業資源保護協會,成爲一名志願者。

“護漁員是漁政執法隊伍的有機組成,平時的工作主要是勸阻垂釣、報告偷捕以及江面保潔。護漁員能幫助漁政執法部門看得更遠,看到基層。”夏德軍向記者解釋,護漁員兼保潔員一個月收入有2400至3300元,如果夫妻兩個人一起工作,一年的收入基本上可以和打魚收入持平。

此外,發展旅遊也成爲吸納漁民就業的有效方式。在江西上饒餘干縣康山鄉忠臣廟景區擔任講解員的袁芳父母都是漁民,禁捕前使用100多隻鸕鷀捕魚:“禁捕實施後,景區發揮父親特長,給他提供了鸕鷀表演的工作。”而捕魚將近30年的漁民袁發亮退捕後承包了景區商業街的一家飯館:“接待遊客最多的時候一天有20多桌,年純收入有八九萬元。”在長江禁捕實施過程中,忠臣廟景區共帶動康山鄉二三十名退捕漁民實現就業。

監管如何管:健全“專管+羣管”“人防+技防”長效機制

“長江干流一馬平川相對好管,而鄱陽湖有上百個小型湖泊,監管難度可想而知”“有證的船收上來了,可網上仍能買到塑料船、氣墊船”……如何切實強化監管?

各地在監管中,向信息化、智能化等科技手段要效率,大大提高了巡邏執法能力。乘船登上位於鄱陽湖中心的蛇山島,走進江西鄱陽湖區聯合巡邏執法勤務指揮中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鄱陽湖以及周邊地區的地圖,監控室的大屏幕上清晰地展示着各個探頭的位置以及實時畫面。工作人員介紹,這些高清攝像機可實現360度旋轉,至少可監測到周邊5公里遠。

2018年,江西省財政投入2131.9萬元,建設蛇山島省級聯合巡邏執法辦公用房及聯勤指揮中心、無線應急通信專網、雷達監控三大系統。2019年,省公安廳首次投入警用無人機參與巡航,聯合巡邏時間也由往年的重要敏感期向全年段拓展,健全了省市縣三級聯動聯合巡邏執法機制。

“在正常情況下沿着主要航道聯合巡邏需要10到15天,配備系統後,只需要1個小時便可以實現湖面全覆蓋巡邏。”江西鄱陽湖漁政局副支隊長吳鼎盛告訴記者。

禁捕實施後,防範偷捕行爲成爲新的任務。“現在和之前相比基層執法壓力變大,禁捕後生態環境好轉,魚的種類增多,還有很多大魚,容易有人鋌而走險,給執法增加了難度。”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禁捕辦副主任譚雲平坦言,要通過監管舉措確保水上無船,水裏無網,岸上沒有非法網具,確保所有水面都在監控之下。

記者從農業農村部獲悉,下一步有關部門將有針對性地強化基層漁政執法力量。特別是“一江兩湖七河”227個重點縣,要做到有獨立或相對獨立機構、專門人員、執法裝備、專項經費、協助巡護隊伍和公開舉報電話,健全“專管+羣管”“人防+技防”的長效監管機制。

(本報記者 李慧 楊心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