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截至9月8日,武漢23家原本收費的A級景區開展預約免票已滿一個月時間。近一個月來,“免票遊”降低了旅遊門檻,提升了旅遊積極性,帶動了一連串的消費鏈條,收到了舍一地門票收入,得全城復甦活力之良好效果。(見9月10日《經濟參考報》)

免一張票,迎八方客,景區門票免費,遊客聞之心動,熱情高漲。的確,武漢市文化旅遊部門統計顯示,近一個月以來,來武漢旅遊的遊客明顯增多,全市景區總體日均遊客接待量比去年同期增長34%。湖北省外遊客佔比達45%。這些可觀數字的背後,不僅僅意味着都是去景區遊和覽,還要喫、住、購、娛,既順應了全域旅遊發展的趨勢,也讓參與活動的景區逐漸脫離“門票經濟”,景區轉型內生動力更強,助推了旅遊產品的迭代升級,實現了雙贏乃至多贏。

換言之,“免票遊”是筆“經濟賬”,門檻降低了,流動性提高了,有了規模效應,再加上良好的口碑,其實際效果和“薄利多銷”是一樣一樣的。免票給城市帶來了人氣、流量,給餐館、酒店、商場等行業帶來了規模效應,對喫、住、行、購、娛等行業帶來正向的外部性效應,城市整體受益。武漢市的實踐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值得關注的是,不獨武漢,也不獨湖北。目前,國內多地出臺了不同程度的旅遊優惠措施,“免票遊”在許多疫情低風險地區已掀起一波熱潮,相比出境遊,國內遊成了旅遊市場“黑馬”。因勢利導,國家發改委日前下發《關於持續推進完善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明確了繼續推動景區門票降價、切實落實門票價格減免政策等措施。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後續效果令人期許。

專家認爲,“免票遊”背後的一系列經濟邏輯,契合了當前經濟發展的戰略要求,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出臺一些激勵機制,讓免票這種惠民活動持續、長期開展下去。這很有道理,也勢在必行。要知道,沒了門票收入,一些景區利益是受損的。如果就此無動於衷,讓景區本身捉襟見肘,難以爲繼,不僅有失公允,也會讓“免票遊”這種惠民活動難以持續、長期開展下去。

更主要的是,在發達國家,旅遊行業直接收入可能佔比較小,但對經濟的貢獻非常高。同樣的,未來一段時間,旅遊對我國經濟的貢獻將更加突出。這提醒也要求,各地應跳出“旅遊”看“旅遊”,切實算明白“免票遊”的“大賬”,並採取進一步的行動。同時,這不只是針對旅遊業,對其他行業擴大內需、滿足消費,提振經濟也有很好的借鑑意義、實用價值。貴在爲我所用,有所作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