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河南省郑州市,古称商都,是一个省会城市。三国时的曹魏集团中有三位郑州市籍名臣,这三人均来自于郑州市下辖的中牟县,其中,一人是曹魏集团的元勋重臣。

第一位:任峻。任峻,字伯达,曹魏集团早期重臣。任峻是曹操创业之初的股肱之臣,如果没有他的尽忠职守,曹魏在官渡之战中估计就要折戟沉沙了。从这个角度来看,称任峻是曹魏集团的开国元勋一点也不为过。之所以他在三国时期名声不显,后世之中也鲜为人知,究其原因无非有二:一是过早病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病逝于任上;二是常年主持幕后工作,主要负责军备与粮草的供给。这样的职务,自然不像冲锋陷阵的武将和随军献计的谋士那样惹人注目。

任峻早年在县里谋事,董卓专权时天下大乱,震动整个虎牢关以东的关东地区,各地豪强、贼首聚众兴兵为祸地方。当时的中牟县县令杨原非常恐慌,竟然准备携带家眷外逃避难,关键时刻,任峻出面劝阻了他。任峻认为,董卓专权并非是天下人都不愿反抗他,而是没有人组织带领,只要有人登高一呼,必然会有许多追随者。于是,任峻力劝杨原,希望他能上表朝廷暂行河南尹一职,集中诸县吏民,组建军队对抗董卓。杨原采纳了建议,并任命任峻为主簿。

在任峻的帮助下,杨原很快组建了一支平乱大军,而恰在此时,曹操正好起兵勤王路过中牟,任峻与杨原一合计,索性率领全郡及刚组建的军队归附了曹操。除此之外,任峻还说服门客、族人、乡邻等,又聚集了数百人一同投靠了曹操。曹操当时也才刚刚开始创业,正是缺人手的时候,对任峻的仗义行为十分感动,至此,二人成了莫逆之交。为了巩固二人之间的关系,曹操不仅表奏任峻为骑都尉,还将自己的堂妹嫁给了他,成了任峻的大舅哥,这也可谓是亲上加亲了。

任峻的特长不在于厉兵秣马、攻城略地,也不在于运筹帷幄、谋划全局,他的特长在于扎实的组织能力与执行力,能够确保前方将士们所必需的粮草充足供应。在前方冲锋陷阵的勇将、谋士们固然是决定战役胜负的关键,但确保后勤补给,也绝对是掌控整个战场走向的关键所在。自任峻加入曹魏集团后,曹操每次出征都留其在后方督办粮草事宜,而任峻也从来没有让众人失望过,在确保前线粮草供给的过程中从未出现过纰漏与差错。

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中,任峻负责督办前线的军备与粮草供给。当时,袁绍帐下部将曾企图截断魏军的粮道,从根本上解决曹魏大军。面对这样的危局,任峻为了确保粮草的充足供给,命人开辟了十条运粮通道,每千辆车为一路,十路齐头并进,并在沿途故布疑阵严加防范。袁绍部将经几度试探,始终找不到下手的机会,最终放弃了截断粮道的想法。正是由于任峻确保了粮草的充足供给,使曹操没有了后顾之忧,最终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战后,为了表彰任峻的功绩,曹操上表举荐其为长水校尉,并赐爵都亭侯。

任峻在职期间,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功劳,可以说是奠定了曹魏集团的民众基石。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天下大旱,曹操的大本营许昌也受到了这次自然灾害的侵袭,百姓们饥肠辘辘、哀鸿遍野。当时,任峻被任命为典农中郎将在许昌推行屯田,经过三年的努力,许昌肥田沃野、粮仓溢满,达到了物阜民丰的地步,为曹魏集团赢得了坚实的民众基础和物质基础。任峻病逝后,曹操悲痛万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每当想起任峻就会泣不成声。

第二位:潘勖。潘勖,字元茂,曹魏集团早期名臣。潘勖在史料中的记载非常少,起初在东汉朝廷任尚书郎,以博学多识、善文书而闻名,后于曹魏集团任尚书右丞,五十岁病逝,主要事迹不详。

第三位:潘满。潘满,字正叔,曹魏名臣潘勖之子。潘满少有才名,跟其父亲一样,以善书而闻名,起初在州郡出仕,父亲生病时辞官回家,在家中闲居了十多年,父亲病逝后加入了曹魏集团。潘满起初为平原太守,后累迁至太常,最终病逝于任上。

参考书籍:《三国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