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山东曲阜的读者,应该都知道“孔林”的存在。孔林就是孔子以及后世子孙的墓葬群。因孔子被封为“文宣王”后称宣圣林,改封“至圣先师”后改称至圣林,习惯的叫法称为孔林。孔林是我国目前保存年代最长、面积最大、历史延续性最完整的氏族墓地。

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老子”齐名,民间有“老子天下第一”“孔子天下第二”的说法。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那时候正是天下大乱之际,周天子无法控制天下诸侯,所以导致了周王朝的法律、礼仪、文化习俗全面败坏,史称“礼崩乐坏”。

在如此背景下,很多有学问的人都在想着如何用诡计帮助自己的诸侯对付其他诸侯的时候。孔子的梦想却是恢复“周礼”,以“仁”治天下。以结束天下纷争,得以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他的仁政,在那个征伐的年代,对各诸侯王来说无异于“对牛弹琴”。无奈之下,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自己的儒学道义。只有宋国国君对他的思想略感兴趣,但是当时的宋国大臣恒魋却担心孔子到来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强烈反对孔子入宋。

直到晚年,他的政治抱负都没有得以实现。于是他开始广收门徒,也流传下了“孔子七十二”弟子的传说。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据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葬鲁城北泗上”,也就是如今孔林的位置。

孔子死后,墓葬小而空寂。直到几百年之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策略,孔子的学说才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影响至今。孔子的林墓也开始受重视。

为显示弘扬圣道,历代王朝相继修林植树,不断地扩大墓园,添加建筑,设官守卫,使孔林成为世界上保持年代最久的家族墓地。

明代是孔林的大发展时期,面积由原来百余亩扩大到一千八百亩,并且增加了很多建筑。明朱元璋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曲阜人居文约等将林外土地五十六亩增扩为林地。

清朝康熙23年,在孔子世孙伟大戏曲学家孔尚任的请求下,康熙下诏将孔林地向东、西、北三面各扩一百五十五丈七尺,总扩地为“十一顷十四亩九分”,同时新修孔林围墙十四点五华里,墙高3.5米,厚约1.5米。

雍正皇帝登基之后,再次大修孔林,更是耗银25300两,重修了各门坊,并派专官守卫。自汉以来,历代对孔林重修,增建过13次,增植树木5次,扩充林地3次,从而形成了现在孔林的规模,比今天曲阜城的面积还要大。

孔林占地面积三千余亩(约二百余万平方米),有孔子及其历代子孙的墓葬十余万座,孔宙碑(已移入孔庙东庑)、赵孟頫、李东阳、黄养正、严嵩、翁方纲、何绍基、阮元、康有为等人题写的碑文,汉、宋、明、清、民国墓碑4003通(现在新立碑未统计)。

石人、石马、石兽、望柱等石仪85对。历代栽植的树木42000余株(民国晚期到现在栽植的未统计)。为表彰儒家思想、满足祭祀的需要,修建了门、坊、享殿、碑亭等二十余座。

但是令人惊异的是:千百年来孔林一直有两个比较怪异的现象,那便是人们常说的“上不落乌鸦,下不招蛇”。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这正是工匠们的巧夺天工。他们在建设改造孔林时,早就考虑到林子招蛇虫鼠蚁的情况,于是,便在修建和扩建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硫磺和朱砂,这2种物质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是蛇虫鼠蚁最怕东西;其次,便是孔林种植的树木桧柏,这种树的味道是乌鸦最讨厌的,自然也不会来这里栖息。

读者们,关于“大名鼎鼎的孔林”,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