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號稱“德雲社首檔團綜”的《德雲鬥笑社》在騰訊視頻開播。

幾乎全班人馬出動的德雲社,在開不了張的相聲園中,和觀衆來了次隔空對話。三期節目過去了,說學逗唱有之,嬉笑怒罵也不少。在導演嚴敏的把控下,《德雲鬥笑社》在豆瓣上取得了8分的成績。

這不是觀衆第一次看到德雲社衆人蔘加綜藝了,但《德雲鬥笑社》和以往的綜藝又有所不同。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它或許標誌着德雲社正式向着“亞洲第一男子天團”進發了。

德雲一哥還是男團C位?

《德雲鬥笑社》是一個既“新”又“舊”的節目。

它的“新”,體現在節目模式上。

和以往《歡樂喜劇人》等節目不同的是,《德雲鬥笑社》更像是德雲社的團綜。它沒有綜藝節目的固定流程,以記錄成員們的生活狀態爲主,穿插小遊戲和體驗型任務,展示成員不爲人知的幕後魅力。

從《德雲鬥笑社》的節目流程來看,它將相聲表演和真人秀進行融合。相聲演員在節目中需要完成一環扣一環的真人秀任務來確定相聲主題和出場順序,也需要進行相聲的表演和創新。

這種模式,是此前任何喜劇綜藝都沒采用過的。這爲它帶來了天然的流量和看點,也爲相聲的出圈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但另一方面,在創新的形式下,它的核心理念,其實是“舊”的。

《德雲鬥笑社》的節目主題爲競選德雲社“一哥”,節目內容也以德雲社的內部考覈爲主。新生代相聲演員們將進行搭檔重組,每期根據任務創作一段新的相聲,定期進行末位淘汰,最終選出真正的“德雲一哥”。

與此同時,《德雲鬥笑社》還設有打榜環節。觀衆爲喜歡的演員“發電”,榮登榜首的相聲演員可以解鎖直播、專享鏡頭版等內容,在正片播放時觀衆也可以爲演員刷禮物。

如果忽略掉“相聲”二字,實在跟偶像選秀節目的C位之爭有太多相似之處。

尤其是在衆徒弟比賽PK環節,被師父郭德綱扣分最多的秦霄賢,反而在網友投票環節獲得了最高分時,熟悉感油然而生。

面對這一結果,郭德綱調侃:“這說明這次排名與藝術無關。”

在技藝之外,個人的經歷、性格、特長、顏值都成爲了衡量相聲演員的標杆,這可不就是“相聲101”嗎?

走向偶像化

德雲社不是第一次表現出向偶像化靠近的強烈意願了。

自張雲雷走紅以來,那些原本只發生在流量明星身上的事情,開始在德雲社反覆出現。

打榜、刷超話、應援、搶演出票,幾乎每一位演員都擁有屬於自己的粉絲後援團。“亞洲男子第一天團”也成爲了網友對德雲社的戲稱。

與此同時,在相聲劇場,年輕的女性觀衆正取代傳統的中老年男性觀衆,成爲德雲社演出的主力消費羣體。這一點,同樣還體現在《德雲鬥笑社》的用戶中。藝恩數據顯示,《德雲鬥笑社》女性用戶佔比達到67%。

有媒體曾這樣總結德雲社偶像化的成因:先是飯圈文化輻射到相聲圈,然後德雲社敏感地感受到受衆羣體的變化,對成員進行了偶像化包裝,再借助“德雲女孩”把內容輸出至圈外,相聲演員則順勢晉升爲流量明星。

這種轉變,也在爲社內演員帶來更加多元化、多維度的事業發展路徑。

上半年,少班主郭麒麟上了大大小小十數檔綜藝,在觀衆面前狠狠地刷了一次臉;岳雲鵬仍是各大熱門綜藝的座上賓;秦霄賢、燒餅、朱雲峯等人,也接連在《樂隊的夏天》《超新星運動會》上收穫了不少熱度。

從藝術形態上來說,如今的德雲社追逐的這種形式,的確是和相聲藝術越走越遠。但不可否認的是,德雲社的革新爲相聲帶來實實在在的高光時刻。

9月9日,德雲社官方微博發佈公告正式宣佈德雲社小劇場將在9月10日開啓線上售票,9月12日恢復演出。而在開啓預售的一刻,所有票源瞬間銷售一空。這種現象,在此前已經發生過多次。

在擁抱偶像化這件事上,德雲社早已輕車熟路。《德雲鬥笑社》只不過是在這場流量化的實驗中投入了酶,讓一切反應開始加速。

屬於相聲的危機

偶像化解決了德雲社經濟上的燃眉之急,但那把懸在相聲頭上的達摩克斯之劍,依舊還在。

《德雲鬥笑社》三期節目播出過後,真人秀效果有目共睹,但關於相聲本身,觀衆的反應可稱不上友好:“功底差,嘴太碎,柳活也一般般,文化水平也不佳。”就專業而言,這是觀衆對社內衆位年輕演員最普遍的評價。

秦霄賢拿下第一名後,粉絲們在他的微博廣場上,與“路人們”爭得面紅耳赤,所有的聲音似乎可以總結爲一句話:“他很努力,他一直在進步。”

時代在變,觀衆也在變,以德雲社爲代表的新時代相聲,所有的轉變或許都是合時宜的。但另一方面,對於相聲來說,人氣和口碑並非完全對等,流量和能力亦不能相提並論。

“照這個趨勢下去,相聲走過100多年的歷史,如今可能是相聲距離受衆最近的一次,但也同時是距離觀衆最遠的一次。”忠實相聲迷一針見血地說。

或許,這纔是在順應時代的轉變之後,真正屬於相聲的危機。

【文/石榴】

The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