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千源這個演員,你熟麼?也許很多人僅僅聽說過他的名字,但看到他的樣子後又會想起他演過哪些經典角色。

其實,現在娛樂圈裏這樣的明星很多,他們沒有“青春”,等有點名氣的時候就一步跨入了老戲骨的行列。可隨着時間推移“老戲骨”這個詞彷彿也帶着反諷,特別像王千源這樣的演員一戴上這樣的帽子,就好像他已經和人氣無緣。

這麼說確實是事實。我們現在的娛樂圈已經發展分化嚴重,雖然近段時間大家對流量明星的要求越發嚴格,但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的關注,都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去慢慢打磨人設。

可像王千源這樣的演員就不行了。他雖然塑造了不少經典,但路人緣始終沒有會上熱榜的流量明星高,即便他參演了這兩天很有名的《八佰》,也很少有人因爲這部劇發現他。

王千源這樣的演員就像明星中的努力代表,反映在生活中就是靠勞動喫飯的那批人,他們其實付出的最多,但得到的卻寥寥無幾。

他本就出生在演員世家,他的爸爸還是國家級的著名演員。所謂子承父業,他父親從小就讓他進入演藝界,可他卻對此不感興趣。說實話,如果曾經的他知道如今娛樂圈是這樣的狀態,應該會慶幸自己的選擇。

當年王千源學的是服裝設計,可學了很久也平平無奇。後來還是聽了父親的話讀了中戲,然而畢業之後,他才明白,以前要演技要形象的演藝界,已經偏重於形象了。像他這種賊眉鼠眼的演員,頂多就是羣演的層次。

王千源當時最好的去處就是在兒童藝術學院當舞臺上的人肉道具。這一落差讓他開始決定自謀出路,於是就開始了送盒飯的事情。

在那幾年外賣的叫法還沒有那麼盛行,送盒飯就是送盒飯的。也許在這段時光中,他根本想象不到自己日後還能成爲一位影帝。

2011年,王千源憑藉電影《鋼的琴》成爲影帝。可有了光環又怎麼樣?此時的他已經一步邁入了“老戲骨”的行列。在90、00後爲主的觀衆市場中,他這樣的演員只有出作品的時候纔會一點水花,平時只不過是一個路人。

除了電影,王千源拍過的電視劇也有很多,但稍微瞭解都是一些父母輩纔看的“老劇”。雖然這些影視劇也有不少觀衆基礎,但總的來說要比流量明星拍的青春愛情劇“差太多”。

上面一直在說,王千源是“路人”,實在是一種無奈,如今娛樂圈的主流風向都在追逐流量明星,這種趨勢勢必會導致王千源這樣有演技卻沒年輕觀衆緣的演員機會越來越少。即便在某方面對於他們的影視作品提供一些補貼,可也擋不住資本的選擇。

縱然有年輕人開始反思流量明星憑什麼拿高片酬,可這質疑還是給了他們人氣、熱搜。而劇組選人、電視臺買劇都是要重點參考這些數據的,因爲這會影響到他們的廣告收入。

也許有人說自己就很粉王千源,可小部分人代表不了大衆。要不然在明星人氣榜上也就有他的名字了。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思考一下:“小火靠努力,大火靠天命”是不是現在的現實,而長得好看就是天命麼?王千源這類演技紮實的演員在娛樂圈裏只能當“外賣小哥”爲流量明星(做配角)服務麼?

每日心選原創內容,禁止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