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恩伯爲何被李宗仁罵是“膿包”?打仗不行的他,做人還差勁

國民黨桂系首腦人物李宗仁與蔣介石嫡系大將湯恩伯的關係不是很好,李宗仁在回憶錄中曾多次提及湯恩伯,對其評價很低。

李宗仁與湯恩伯在國民黨內分屬不同派系,經歷和地位完全不同,交集也不多,兩人爲何交惡,他們之間有着怎樣的恩恩怨怨呢?

1937年10月12日,李宗仁抵達南京,國民政府最高統帥部任命他爲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駐節蘇北重鎮徐州。

1938年1月,第五戰區下轄第3集團軍、第11集團軍、第24集團軍、第21集團軍、第22集團軍、第27集團軍等6個集團軍及龐炳勳的第3軍團,都是所謂的“雜牌部隊”,相比中央軍來說裝備較爲簡陋,戰鬥力較差。

日軍攻陷南京後,對戰略要地徐州虎視眈眈。在這種背景下,蔣介石將湯恩伯第20軍團和孫連仲第2集團軍劃歸李宗仁指揮。

湯恩伯部到達徐州後,李宗仁讓其與從滕縣南下的日軍稍作抵抗,即讓開正面,退入抱犢崮山區;待臺兒莊守軍孫連仲部與敵交戰時,再出其不意從敵背後出擊,南北夾擊,包圍而殲滅之。

3月27日,日軍衝進臺兒莊城內,我軍與日軍在臺兒莊展開拉鋸戰,負責守城的孫連仲第2集團軍傷亡過半,情況非常危急。

按照預定計劃,李宗仁命令湯恩伯軍團迅速南下,從背後夾擊日軍。但湯恩伯出於整個戰局的考慮,任憑李宗仁三令五申,都沒有徑直南下。

李宗仁大怒,訓誡湯說,如果再不聽軍令,貽誤戰機,將按韓復榘前例查辦。湯恩伯這才全師南下,但臺兒莊守軍已傷亡殆盡。

在李宗仁看來,如果按照他預先的設計,湯部早一點南下,進攻臺兒莊的日軍可能會全軍覆沒。李宗仁對湯恩伯此舉非常惱火,大罵他是一個“膿包”。

臺兒莊之戰,是抗日民族解放戰爭中的一次重大戰役。

爲了挽救民族危亡,上至李宗仁、孫連仲、張自忠、馮安邦、池峯城、黃樵松、王銘章等高級將領,下至成千上萬的愛國官兵,莫不奮勇爭先,效命沙場,表現了爲祖國而戰、爲民族而戰的至高境,而湯恩伯卻德才兩缺,有虧職守。

我們不難設想,如果中國軍隊的所有高級將領都像湯恩伯這樣不顧大局,違抗軍令,那麼臺兒莊戰役乃至全國抗戰的勝利實在難以想像。

湯恩伯在臺兒莊戰役中的表現,不僅敗壞了自已的聲譽,也加劇了國民黨軍隊內部雜牌軍同中央軍之間本存在的矛盾與隔閡,挫傷了雜牌軍的抗戰熱情。

由於歷史的原因和蔣介石的偏袒,中央軍無論在武器裝備、物質待遇,還是在兵力規模、政治地位上,都明顯優於雜牌軍。因此,中央軍在抵禦外侮、捍衛祖國的戰爭中必須責無旁貸地負起主要責仼,併爲雜牌軍作出榜樣。

但湯恩伯爲人們樹立的不是一個好榜樣,而是一個壞榜樣。在此後的作戰中,雜牌軍之所以屢屢出現消極避戰、保存實力的現象,除了蔣介石的歧視政策作祟之外,不能說與湯恩伯這個壞榜樣毫無關係。

大凡瞭解湯恩伯歷史的人大概都會知道,此人之所以能夠飛黃騰達、步步高昇,實乃因緣時會、僥倖大位,而絕非才能使然。

這位以“名將”、“戰將”著稱的人物,其實是徒有虛名而並不善戰,知之甚深的李宗仁曾說:以湯的才能,充其量只能做個師長已。

關於湯恩伯的人品,還有幾個比較鮮明的例子。

抗戰時期,湯恩伯擔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豫魯皖蘇邊區總司令,駐守河南,自稱“中原王”。

當時,河南有“四害”——“水、旱、蝗、湯”,這“湯”就是指湯恩伯。河南人恨死了他,說“寧讓日軍來燒殺,不願湯軍來駐紮”。

據李宗仁回憶,湯恩伯性格暴戾兇殘,不可一世。一次,李宗仁跟湯恩伯同乘一艘小火輪去某地視察,湯見船老闆對其怠慢,有不恭之舉,竟當着李宗仁的面,拔出手槍,抵着船老闆的腦袋吼道:“看,老子崩了你!”

李宗仁先以爲他是嚇唬船老闆的,哪知他真的扣動扳機……

湯恩伯還讓人不恥的一件事,是出賣了自己的恩師陳儀。

陳儀是國民黨元老,因爲看中湯恩伯的資質,早年曾資助其去日本留學,學成歸來後,還把他推薦給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湯恩伯得以參加北伐,這是他發跡的開始。

那麼,湯恩伯是如何報答恩師的呢?

解放戰爭時期,湯恩伯作戰不力,敗績累累,深知地位不保的他,在最後的時刻竟然出賣了自己的恩師陳儀,最後陳儀被判處死刑,而湯恩伯因爲舉報在先,被免於追究。

像湯恩伯這樣的人,沒有大局意識,賣友求榮,忘恩負義,李宗仁罵他“膿包”絕對沒有冤枉他。

據說蔣介石在得知湯恩伯因失血過多死在手術檯上後,只是冷淡地說了一句:他要是戰死就好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