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文化是東興市的一張靚麗名片。近年來,東興市在保護、傳承京族文化方面,依託教師公益培訓班,讓地方民族特色融入了課堂教學,不斷推動優秀民族文化進到校園。各個學校的藝術課程教師,成爲了活躍在校園一線的京族文化傳播者。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9月4日下午,記者剛走近東興市華僑學校的音樂教室,便聽到了一陣洪亮的歌聲,同學們正跟着音樂老師的節拍,有節奏地高聲學唱。講臺上這位身着京族傳統服裝的老師,是學校的音樂教師韋娟娟。

除了負責教授音樂課程,韋娟娟老師還負責學校裏的獨絃琴社團課。每個星期五下午的社團課,獨絃琴教室都會響起一陣陣悅耳的旋律。韋老師手把手教同學們如何識琴譜、彈好音,只見同學們左手搖桿,右手撥絃,輕揉慢捻,一個個美妙的音符就隨之跳躍出來。她的耐心細緻讓孩子們“迷”上了嫋嫋琴音。

東興市華僑學校學生 許彩媛:我一開始是因爲好奇一根弦的琴是如何演奏的,於是我來到了獨絃琴這個社團班,在韋老師的帶領下,我更加喜歡上了獨絃琴,每次做完功課或者課餘的時候我都會演奏。

彈得一手京族獨絃琴,韋老師本人卻不是京族人。2018年,原本就對獨絃琴有一定接觸和了解的韋老師,參加了由東興市社科聯牽頭組織的獨絃琴公益課程,開始了系統的學習,並通過課上和課下的刻苦和努力,成爲了京族獨絃琴第六代傳承人。去年,華僑學校開設了獨絃琴社團課,她便開始負責授課與管理工作。她覺得,作爲一名音樂教師和獨絃琴傳承人,有義務將獨絃琴技藝傳播下去。

東興市華僑學校教師 韋娟娟:去年,我校有獨絃琴以後,我們開展了獨絃琴社團,開有兩個班級,共有六十多名學生。今年,我想再開多一個班級,讓我們更多的孩子來學習和感受獨絃琴的魅力。

像韋娟娟老師這樣的校園京族文化傳播者,東興市還有很多。據瞭解,爲更好地研究、保護、傳承京族文化,從2016年開始,東興市每年都會組織開展針對全市藝術教師的京族舞蹈、原生態民歌、獨絃琴公益培訓班,每期會有20多名教師參加培訓,進一步優化和提升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爲和實施藝術課程能力。教師學成後,將京族文化的種子再“播種”到校園,很好地起到了“教會一個,帶動一片”的效果,讓京族文化在青少年中傳承與發揚,意義深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