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克里米亚战争是拿破仑战争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也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起初,这场战争在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爆发,被称为“第九次俄土战争”。

后来,英国、法国和当时的撒丁王国纷纷加入奥斯曼土耳其阵营,四国联合对沙俄展开群殴。最终,联军击败俄国黑海舰队,占领要塞塞瓦斯托波尔,孤立无援的沙俄只好投降。

那么,这场本来势均力敌的战争为何会出现四打一的情况?作为老牌帝国的沙俄为何成为众矢之的,这还得从错综复杂的欧洲格局说起。

拿破仑战争期间,沙俄组建的第六次反法同盟为打败拿破仑起到很大作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俨然成了“欧洲的救世主”。1814年3月,亚历山大一世身着戎装骑着高头白马进入巴黎,在他的身旁陪同的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在他的身后跟随的则是一支令欧洲颤抖的军队。

1815年,反法同盟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对战后欧洲格局进行了安排。会后,沙俄与普鲁士、奥地利结成神圣同盟,作为发起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当仁不让成为同盟领袖,还赢得了“神圣王”称号。

然而,这三位君主信奉基督教不同教派,俄罗斯东正教、奥地利天主教、普鲁士新教,是什么让三国成为“同一家庭的三个分支”,订立同盟条约时共同发誓要“以手足之情互相救援”?

显然,神圣同盟主要针对法国,防止这个把欧洲搅得天翻地覆的帝国再度崛起,一方面,同盟要在欧洲维护他们的君主统治,另一方面,需要共同压制欧洲蓬勃兴起的革命运动。应该说,神圣同盟在此后的确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相继镇压了欧洲各国爆发的革命运动。

尤其是作为盟主的俄罗斯帝国,在欧洲几乎是身影无处不在。欧洲哪里发生革命,它就带头到哪里扑灭革命,凡是欧洲各国的重大事务,沙俄都要进行干预,为此赢得“欧洲宪兵”光荣称号。

1848年欧洲大革命后,神圣同盟已是名存实亡。1853年,由所谓“近东问题”引发的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了。

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欧洲人以欧洲特别是西欧为中心把东方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近东大体位于地中海东岸小亚细亚一带,也就是当时日渐没落的土耳其帝国疆域,所谓的近东问题说白了就是欧洲列强如何瓜分“奥斯曼遗产”的问题。

相比亚洲的中日,沙俄和奥斯曼帝国在欧洲也是一对宿敌,之前已经打了八次仗,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取黑海沿岸大量土地后,俄国人下一步目标很明确,那就是从黑海南下地中海将势力扩张到巴尔干半岛。

沙俄想当然认为,与之前八次战争一样,打败土耳其人没什么问题。然而,俄国人这次失算了,对沙俄在欧洲的肆意扩张,欧洲那帮列强早看不惯了,他们要联手制止这个“欧洲宪兵”。

当然,“神圣王”沙俄在欧洲也不是没有朋友,不仅有,还是重量级的朋友。作为盟友,普鲁士和奥地利当时都是欧洲的军事强国,当年缔结同盟时,三国可是说好了“以手足之情互相救援”。

战争爆发后,俄军果然把土耳其人打得无力招架,沙俄取得第一阶段海战胜利。英法坐不住了,赶紧与沙俄交涉,而沙皇尼古拉一世也毫不示弱,厉声对英国特使说道:“你们不要拿战争威胁我,我可以依仗柏林和维也纳。”

其时,沙俄“可以依仗的两个朋友”都有了各自想法。四年前的普奥争端中,沙俄偏袒奥地利,普鲁士因此心存怨恨,才不会为俄国朋友两肋插刀,再说,普鲁士也乐意看到沙俄在这场战争中被削弱。

另一个朋友奥地利更是想法多多,本来就对沙俄打多瑙河流域两公国的主意耿耿于怀,现在还要染指巴尔干,这是奥地利无论如何不能容忍的。

战争期间的1854年4月,俄罗斯遭到开战以来的最大打击,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国宣布保持中立并秘密结成防御同盟。

6月,奥地利在边境陈兵八万,向俄罗斯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军立即从两公国撤出,似乎为了给沙皇伤口再撒一把盐,奥地利又和土耳其签订了友好条约。

感受到了可耻的背叛,沙皇尼古拉一世那叫一个气啊,大半年后就一命呜呼了。1855年9月,联军在围攻近一年后占领塞瓦斯托波尔,俄军战败。克里米亚战争后,俄罗斯帝国一手打造的“神圣同盟”彻底瓦解。

关键时刻,曾被欧洲人捧为救世主的沙俄遭群殴却无人相助,俄国人终于看清了自己这两个朋友。相关视频沙俄在欧洲没朋友?克里米亚战争,势均力敌为何变成“四打一”?

文/田瑞安 水平有限,请多指正 ;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