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离婚代表着一段美好婚姻的结束,一个完整家庭的破裂,是走投无路之下才会做出的举措,令人痛心惋惜。而现在,这个利欲熏心的社会,许多人将离婚作为骗取利益的手段,房产市场上,为了买房、炒房而存在的“假离婚”现象不断在城市蔓延开。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来获取利益,这样的行为有多大的风险?这样的方式还能维持多久?今天一起来聊一聊吧。

为什么那么多人“假离婚”买房?

1、规避二套房贷高额利息、减少贷款首付。

2、开发商、银行、购房者各取所需,主动打电话建议假离婚。

3、中介“倾囊相授”,“假离婚、隐婚、假户口本、同时贷款”4大招数。

4、假离婚很难追究法律责任。

5、年轻人注重爱情本身 婚姻只是种形式。

“假离婚”炒房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举例说明:夫妻在北京有套房,老公把房子只写在老婆名下,然后“假离婚”。现在房市价700万元,老公让老婆把房子1000万元卖给他,首付300万元,贷款700万元。这样,夫妻俩继续住着房子,手里却多了700万元。用这700万元投资的收益,刚好可以用来还房贷。如果房价大跌,丈夫就不还房贷了,让银行把房子拿走。这样夫妻俩的房子就在高位变现了;如果房价继续涨,丈夫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真卖出去,再赚差额。这样不管涨跌,稳赚不赔,且会炒高房价。

现在京沪深很多人都这么做,这就是“次贷危机”的来源。如果这种方式操作成功,对炒房者来说,确实是“无本万利”的生意,赚钱都是自己的,风险都是银行的。

“假离婚”买房存在怎样的风险?

1、房产的权属问题后期可能会导致纠纷

一般来说,“假离婚”买房的行为很难说是违法的,但是,可能会面临一些不利的后果。考虑到双方办理离婚是为了规避限购政策,因此应该有一个前提,也即夫妻有一方名下有一套或多套房产。

因此,在双方离婚之后,名下没有房产的一方重新购房产,其登记所有权人只能是一人,另一方是不能成为共有人的,也即房产证是办理购房一方的名下。

如果双方事后因这套房产产生纠纷而诉诸法庭,显然对于房产的权属问题,房产的登记所有权人是占据有利条件的,如果另一方不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为实际出资人或共同出资人,亦或法庭调查核实清楚双方“假离婚”的背景而考虑此实际情况判定房产仍为双方共有,则不是登记所有权人的另一方很可能要承担不利的后果。

2、“假离婚”可能会导致弄假成真

“假离婚”不仅是对法律的不尊重、对婚姻的亵渎,其隐含的法律风险亦不可小觑。法律上并没有“假离婚”的概念,只要婚姻双方当事人依法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婚姻关系即宣告解除,所以“假离婚”所形成的法律后果与真离婚完全一致。

有些夫妻一开始为了买房、炒房“假离婚”,最后发现婚姻中确实有矛盾,或是想要将全部利益占为己有,演变成了真实的离婚,形成不可逆的后果,追悔莫及。

3、“假离婚”一旦被发现了,按揭贷款将被撤销

通过假离婚证办理贷款是一种骗贷行为,如确有证据证明是“假离婚”,银行发现后有可能撤销因此而取得的按揭贷款购房资格,并且两人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

杜绝“假离婚”蔓延,央行出手惩治

9月10日晚,央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保监局、深圳市住建局联合发文,拟建立婚姻信息查询机制,作为住房贷款的前提条件,完善住房贷款管理。这一政策有利于信贷政策中关于首套住房和多套住房政策的落实,对于不健康的“假离婚”现象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让“假离婚”不再成为炒房的万能手段,想通过“假离婚”、伪造离婚记录等,绕过“限购”、“限贷”等政策去买房的路子将被堵死。

想通过“假离婚”这种有违道德的方式来谋取利益,就要想清楚这一切会造成的不良后果。如今政策不断出台打压,更是让这条路越来越难成功。在此奉劝大家一句,还是不要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