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瞭望》刊發文章:變種套路貸瞄上年輕人

新華社北京9月12日電 即將於9月14日出版的2020年第37期《瞭望》新聞週刊刊發了記者魯暢、吳文詡採寫的文章《變種套路貸瞄上年輕人》。摘要如下:

信了手抄貸,貸款沒見着卻被騙走高額服務費;信了月薪8萬元的招聘廣告,工作打了水漂,臉上還被動了刀;信了專業機構,貸款前卻被要求買保險,還款困難就被軟暴力催債……

記者調查發現,手抄貸、招工美容貸、捆綁搭售保險,套路貸又出新花樣,欺詐手段更具迷惑性。一些年輕人因社會經驗不足、防範意識不強,容易落入變種套路貸陷阱,甚至有人爲償還債務加入犯罪團伙。

免責協議、鏈條拉長、團伙合作等,成爲變種套路貸降低或轉嫁風險的手段。

在手抄貸騙局中,兩家空殼公司與借款人簽訂免責協議,因借款人問題導致不能放貸,公司不擔責任。“受害人來理論,公司退一部分錢來息事寧人。”受訪辦案民警說。

招工美容貸並非新手段,但犯罪鏈條變長了。辦案民警說,醫療美容機構以託管、外包、代理等方式與招工團夥合謀,騙取高額美容整形貸款費用。一旦產生糾紛,招聘者說沒收錢,美容機構說提供了服務,網貸APP“喊冤”說借款人提供假信息,把責任轉嫁給受害人。

強制捆綁、搭售保險的貸款是變相高利貸。北京某法院近期發現,一些小貸公司、銀行、P2P等聯合保險公司,提供涉嫌“高利放貸”的保證保險業務。借款人無力償還時,套路貸團伙就提起“合法”訴訟,以此謀利。

針對套路貸出現的新手段、新特點,監管手段亟待升級。

受訪民警說,北京市公安機關推進“偵審一體化”,開展全鏈條、根源性打擊,完善預警機制,對新型案件、難點案件提級研判,啓動專業打擊力量。

“司法機關應全力阻擊,有效規範信貸市場,保護好公衆合法利益。”西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教師劉澤說,行政部門要加強監管,嚴格審查小額信貸公司的金融業務材料、辦公租賃場所、從業人員的身份資質等。

同時,多位受訪者提醒,年輕羣體應提高防範意識,選擇小貸公司、網貸平臺時,應覈實金融從業資質,簽訂協議時要注意借款金額、利率、還款方式、違約責任、解除條款、徵信條款等重點條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