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今天朋友圈突然多了關於抑鬱症的討論,爲貫徹落實《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心理健康促進行動有關要求,加大抑鬱症防治工作力度,鼓勵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地區探索開展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

其中將要採取的措施中,提出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體檢項目中,目標試點到2022年,公衆對抑鬱症防治知識知曉率達80%,抑鬱症就診率提升50%、治療率提高30%,非精神專科醫院醫師對抑鬱症識別率提升50%等。

抑鬱症人數多,就診率差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17年發佈的《抑鬱症及其他常見精神障礙》(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報告,目前世界範圍內預計有超過3億人飽受抑鬱症的困擾,全球平均發病率在4.4%左右

2019年,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黃悅勤教授等在《柳葉刀 · 精神病學》發表研究文章,對中國精神衛生調查(CMHS)的患病率數據進行了報告。

在中國,抑鬱症的終身患病率爲6.9%,12個月患病率爲3.6%

按其比率推算,國內抑鬱症患者已達到9000萬

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9000萬人中,幾乎很少人蔘加過系統的治療。

騰訊網的調查顯示,只有7.54%的網友表示在出現抑鬱情況時,會及時就醫。33.29%的網友表示,“想去看,但還是要想想”。而其餘大部分網友則認爲可以自愈。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精神衛生學系主任季建林表示,“在國內抑鬱症人羣中,大概只有10%到20%的患者,是經過正規醫院診斷出的,這個診斷率非常低。”而剩下的8成患者則在家默默承受,不曾踏進任何醫院。

但事實上,抑鬱症是一種嚴重的心境障礙,自愈的可能性非常低,大部分抑鬱症患者由於長期缺乏系統治療造成生活質量嚴重損害,甚至一部分人由於長期抑鬱造成嚴重性格問題,以及高自殺風險。

根據數據統計,超過46%的自殺身亡者死時都患有精神疾病,最常見的則是抑鬱症。未經治療的精神疾病是絕大多數自殺的原因。

人們對於抑鬱症的無知

記得前段時間,我接觸的一個案例,這個患者由於抑鬱伴隨焦慮,所以出現一系列軀體化症狀反應,結果他幾乎跑遍了當地所有的醫院檢查,最終均已“神經衰弱”草草處理,可問題還是痛苦,最終在朋友建議下跑到北京最後被診斷爲重度抑鬱症。

當下,不僅一般人對抑鬱症的瞭解知之甚少,甚至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在其病理根源問題上幾乎爭吵了幾個世紀,卻仍無答案。

“如果用歷史的進程打比方,人類對抑鬱症的瞭解大概還處於公元前的世紀裏。”北京大學臨牀醫學博士姚方表示。

不僅抑鬱症患者對抑鬱症知識匱乏,抑鬱症親屬也是如此,經常就有人私信我“你說抑鬱症是不是就是想太多;抑鬱症是不是就是從小喫苦太少;抑鬱症是不是太脆弱......”這類問題。

當下有很多證據證明,抑鬱症患者的大腦中,某些神經系統的活性會發生改變,比如5-羥色胺在減少。”5-羥色胺、去甲腎上素和多巴胺可以幫助大腦保證認知能力和穩定情緒,而在抑鬱症患者的體內,它們的含量往往低於常人。

其次,多數抑鬱症患者從小經歷過比常人嚴重的心理創傷,甚至一部分抑鬱症患者還有家族史,這些纔是導致抑鬱症的重要因素,而抑鬱症患者患者自身的品質問題並非抑鬱症的主要成因。

所以對抑鬱症的科普的確是任重而道遠的,即便當下抑鬱症的報道越來越多,但人們對其的誤解還是存在。

抑鬱症的治療

關於抑鬱症的治療,當下主要以抗抑鬱藥物治療爲主,輔以心理治療或是物理治療

1、藥物治療

相比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的優勢就是簡單、療程短,其次和物理治療相比,不會引發像電抽搐治療這樣的恐懼和痛苦。

根據數據來看,抗抑鬱藥物能夠有效改善抑鬱情緒,緩解軀體化症狀以及焦慮症狀,有效率在60%~80%。

常見的抗抑鬱藥物有氟西汀、帕羅西汀、舍曲林、百憂解等。

2、心理治療

相較於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的優勢是可以彌補藥物治療的高複發率問題,其次心理治療更加人性化,容易被一部分不願意藥物治療的患者接受。

根據認知行爲療法的數據來看,採用藥物治療和系統採取心理治療(CBT取向)的治療率相差無幾。

從原理上說,心理治療是可以直接改變認知的,從而改變情緒和行爲。它是從更高層面,即中樞層面進行干預,來調節神經遞質等,從而作用於下游,實現療效。

3、物理治療

抑鬱障礙的治療主要依賴於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但大約20%的患者在長期追訪中顯示療效不佳。

這部分患者可能會採取物理治療來干預,當下常見的物理治療有MECT(無抽搐電休克療法)、TMS(經顱磁療法)等

4、其他治療

比如有些人採取中醫治療手段幫助恢復情緒問題,還有一些患者採取運動方式來緩解抑鬱,大腦會產生一種叫做“內啡肽”的化學物質,近似於神經遞質。通過運動來治療抑鬱症,不僅僅是勵志,而確實有着生物學的依據。

還有一些比如自己參加公益活動對抑鬱產生緩解,我覺得其實這也有一定的心理學根據,患者在參加公益活動時會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開,看淡自己的病症,開闊自己的心胸,改變自己的認知;同時,中國有一句古話,“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有能力幫到別人,是一種更高程度的價值實現。其次在參加公益活動時自己會進入人際關係中,抑鬱症患者只要能夠進入關係就會產生巨大幫助。

從事心理工作這麼多年,我還見過一些患者通過宗教的方式走出抑鬱症的情況,總之抑鬱症是一個複合型疾病,解決的方式也並非是侷限的。

最後我想說,關於今天的這個政策新聞非常好的照顧了抑鬱症羣體,這也是從社會層面對抑鬱症的關懷,希望未來人們可以更加科學對待抑鬱症。

就像小說《三體》中提到: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纔是!#百裏挑一#

(如果你也有抑鬱問題,可以參考我的康復專欄,其中更加詳細幫你分析抑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