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這是見證歷史的時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央掛牌督戰的52個未摘帽貧困縣正凝心聚力,爲啃下最後的硬骨頭,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力衝刺。連日來,本報記者深入四川、甘肅、寧夏、貴州、雲南、廣西、新疆等7省區,記錄未摘帽貧困縣在易地搬遷、產業扶貧、教育扶貧、交通扶貧等方面綜合發力,確保脫貧攻堅戰的最終勝利。

即日起,本報開設“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督戰未摘帽貧困縣”欄目,生動呈現他們採取精準舉措帶來的山鄉鉅變,當地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以及幹部羣衆展現出的“一鼓作氣、頑強作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昂揚鬥志。

“國旗國旗真美麗,金星金星照大地,我願變朵小紅雲,飛上藍天親親你。”

悠揚的歌聲從大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家傳出,家中13歲的二女兒吉好有果唱着熟悉的歌曲,前襟、袖口帶有濃郁彝族特色的綵線花紋,在陽光下格外豔麗。

2018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大涼山腹地昭覺縣看望慰問貧困羣衆,指導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年僅10歲的吉好有果爲總書記唱了一首《國旗國旗真美麗》,歌聲優美,真情流露,讓人印象深刻。

兩年多過去了,吉好有果一家告別了低矮的土坯房,搬進了125平方米的新房,家中廚房、衛生間乾淨整潔,電視機、洗衣機一應俱全。

美姑縣塔哈村曾經的土坯房。

“房子很大,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房間,不像以前一家人擠在一起睡,我很高興。”吉好有果自豪地說。

四川涼山,歷史上曾是一片不毛之地。即使64年前,從奴隸制社會一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之後,這裏也沒有擺脫深度貧困的現實,“土牆草頂壘空房,屋內混居豬和羊”,概括出當地貧困羣衆的生活狀態。

美姑縣塔哈村如今的“小洋房”。

8月28日—9月3日,本報記者深入四川涼山腹地:在嶄新規劃的高山村落、在寬敞明亮的教室、在綿延山坡的現代農業基地、在盤山而上的“天路”,一張張明眸皓齒的笑臉、一個個不懈奮鬥的故事、一聲聲“嗨吉嗨、瓦吉瓦、卡莎莎”(彝語,意思是:很給力、非常好、感謝)的感慨與讚美中,見證了這裏變好了,變美了,變富了。

拍攝及製作:科技日報記者 盛利 林莉君 王延斌

易地搬遷:搬得出是基礎,穩得住纔是關鍵

“老人在家中摔倒、熱水器需要維修等居家問題,一通電話便可解決。”在昭覺縣社區,社工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某色小英向記者展示了正投入使用的“社區雲客服系統”,它不僅可實時接收社區居民的訴求,還可在系統內實現事事有回覆、件件有着落。

從海拔兩三千米的深山老林裏搬下來,住到新房裏,昭覺縣的鄉親正逐步適應“雲系統”接管的生活。某色小英說得好:原先,羣衆看到的雲在天上;如今,他們看不到的雲在身邊,大家很滿意。

不過,一步跨千年,一步住新房,易地搬遷戶們也面臨着新難題。

在越西縣城北感恩社區,莫色古布子正組織隊伍解決難題:有些住戶遇到開關跳閘、下水道堵塞等問題一籌莫展;有些羣衆電不會用,馬桶不會用,我們就專門開設夜校,每天培訓;到了繳納水費、物業費的時候,有些居民並不理解:用水還需要花錢?

作爲社區書記,莫色古布子說,這些舊習俗與新環境的正面碰撞,正是易地扶貧的種種難題,需要黨員幹部一一面對,認真作答,妥善解決。

告別過去的農村生活,新居民們就醫、上學怎麼辦?昭覺縣副縣長廖宇超說,僅沐恩邸社區就擁有4所學校,完備的社工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農民夜校等社區服務場所也一應俱全。

“一村一幼”示範點已在涼山全面推廣。

“搬得出是基礎,穩得住纔是關鍵。”越西縣瓦曲覺鄉黨委書記加瓦伍卡的這句話,指向了落戶之後的搬遷戶,如何通過產業富起來的問題。

科技日報記者瞭解到,該鄉將易地扶貧搬遷的貧困戶“精準區分”,即部分羣衆出去打工,部分被安排到村裏公益崗位上,年齡大的貧困羣衆則由財政“兜底”,蘋果基地、中藥材基地有貧困戶的股份,讓他們享受分紅;新村居建成後,養牛場也建起來了,居民變成了工人。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產業扶貧成爲涼山州各地一致的選擇。

產業扶貧:舊土地長出新模式,“科技之花”綻放大涼山

汽車在陡峭的山路上左拐右轉,一個半小時之後,進入海拔2400米的布拖縣布江蜀豐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這裏有全國唯一的高海拔民族地區科技小院,24歲的四川農業大學研二學生朱嘉心正和同學們開展科學研究。“我已經決定,將畢業論文的方向定爲新品種、新模式下的馬鈴薯貯藏研究領域,希望這裏的貧困羣衆不用再喫發芽的土豆。”她躊躇滿志地說。

朱嘉心與同學們的行動是科技小院創新嘗試的一部分。以研究生與科技人員長期入駐的方式,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特困山區產業扶貧中,及時發現並解決生產問題,正形成“科研院所+企業+科技小院+貧困戶”的扶貧新模式。

布拖縣科技小院內研究人員正在工作。

在涼山,好模式是各方面同心協力幹出來的。

“過去,這裏只種傳統作物,附加值低、僅夠溫飽。”在布拖縣副縣長呂勇眼中,千百年來,土豆、蕎麥成了布拖縣農民的依賴。但近幾年,改變正在發生。

科技日報記者到訪時,這裏正佈局建設國內最大的高原藍莓連片種植基地。這片千百年來種植傳統作物的土地上,能否孕育高附加值的“金果”?答案是肯定的。呂勇說,選擇種藍莓,是看重了當地日照充足、土地PH值呈弱酸性等條件。同時,藍莓科研和育苗中心、藍莓高標準示範種植園、藍莓加工園等產業鏈項目已經分期啓動。

當一處處高科技基地在涼山州各地拔地而起時,那些憧憬新生活的村民們成爲最大受益者。

“我在高原藍莓示範種植園打工兩個月了,一天可以掙80元,種植園還有我們家的3畝地,每畝地一年可以得到租金600元。”布拖縣石咀村村民且沙麼扯合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大家好,纔是真的好。一個富有說服力的收據是:截至8月,在這裏打工的村民已達8300餘人次,每人月均增收2000多元。

交通鉅變:天塹變通途,“下一站”是幸福

“路通了、房子修好了,外面沒見過的東西也進來了。現在坐客運車每天只花10塊錢,一個半小時就能到縣城。”19歲的阿布洛哈村村民阿達牛色望着村裏嶄新的柏油路,眼神閃亮,憧憬着未來。

“封閉”曾經是布拖縣阿布洛哈村村民的心頭之痛。沒有公路,堵住了老百姓走出大山的希望。如今,全國最後一個不通公路的村子告別歷史,兩個多月前正式開通到鎮上的客運班線。

阿達牛色的話展現出一副今昔對比圖景:沒有公路,他到縣城要走4個小時的山路;自己在村上讀小學時,連考試卷子都是老師走山路背下來。有了公路,他搬了新家,太陽能熱水器、戶戶通電視等一應俱全。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在阿布洛哈村體現得尤爲明顯。村支書吉列子日難以忘記老人們的感嘆:從沒想過,有生之年村子能把路修通,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

對年輕的阿達牛色來說,希望還要更多。眼前的希望來自於村裏發展水果種植、鄉村旅遊的決心,“我很期待這一天”。

在金陽縣,綿延在金沙江畔叢山之間的蘆稿鎮油房村、大灣子村通村公路,被外界稱爲“最美天路”。全長約13公里、垂直高差達800米,連續形成28個回頭彎,如同一條“白絲帶”繞山而上。

蘆稿鎮油房村、大灣子村通村公路被外界稱爲“最美天路”。

最美,既指它沿線的景色,也映射出當地羣衆的內心呼聲。

65歲的阿苦阿火在油房村生活了半輩子,修路曾是他最大的願望。他告訴記者,以前下山採買生活必需品要走一個多小時,“就連家裏修房子時,28塊錢一袋的水泥,運費就達到50元。現在坐上村村通班車20分鐘就到山下了。”他說,由於交通便利了,村上開了小賣部,自己家裏新買的電視、洗衣機等再也不需要人背馬拉,兩個孩子都買了摩托車。

最美天路的建成,讓油房和大灣子兩個行政村告別了江上木船、溜索、吊橋,真正讓貧窮的天塹變爲走向致富的通途。

“十八大以來這幾年是四川減貧進度最快、脫貧成效最好、貧困羣衆得實惠最多的時期。”9月9日,在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的這句話發自肺腑。其支撐數據是:目前四川剩餘的20萬貧困人口、300個貧困村、7個未摘帽縣總體達標,脫貧任務能夠如期完成。

“下一步,四川將繼續抓好7個未摘帽縣掛牌督戰,不折不扣完成剩餘脫貧任務,對存在問題及時動態清零,全力以赴鞏固脫貧成果,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 彭清華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