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小站練兵開啓了中國軍隊西方式正規化的先河,同時也讓袁世凱有了能夠足夠的資本能夠登上歷史的舞臺,那麼小站練兵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甲午戰爭中日之後,清政府爲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同時爲了保衛京師安全,決定組建武衛軍。武衛軍分爲中前後左右五路,前路爲聶士成的淮軍,後路爲董福祥的甘軍,左路爲宋慶的毅軍,右路爲袁世凱的新軍,中路爲榮祿的旗軍。其中前後左三路均是成型的軍隊,中路與右路是試點型新軍。中路是榮祿組建的以滿人爲主新軍,而右路是以李鴻章淮軍爲班底新軍,也就是說小站練兵是李鴻章對淮軍的一次試點性改革。

小站練兵最早是李鴻章派自己的親信安徽老鄉胡燏棻在天津馬廠開始編練新軍“定武軍”,“定武軍”的軍官各級軍官都是淮軍將領,同時大量啓用天津武備學堂的畢業生。採用西方模式進行練兵,同時購買西方的武器裝備。因爲甲午之戰使清政府認識到日本的強大,而日軍是模仿德國編制,所以清政府編練新軍也就選擇向德國學習。由於胡燏棻屬於文官,對帶兵不是十分在行,所以李鴻章用袁世凱接替了胡燏棻。

袁世凱是河南項城人,是叔祖是袁甲三。太平天國時期,河南也出現捻軍。袁甲三主要是負責在河南與捻軍作戰,當時也在河南形成了與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並駕齊驅的一大軍事派系。袁甲三死後,李鴻章派淮軍吳長慶進入河南協助圍剿捻軍,期間吳長慶與袁世凱的養父袁保慶結拜成兄弟。

袁世凱在多次科舉失敗後,投靠吳長慶從軍。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軍亂,袁世凱跟隨吳長慶的部隊東渡朝鮮,隨後以幫辦朝鮮軍務身份駐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甲午戰爭中清政府戰敗,袁世凱化妝成平民逃回天津。由於袁世凱在此期間一直無所事事,所以慢慢加入了強學會,跟康有爲、梁啓超等維新派走得很近。後來在李鴻章的推薦下,接替胡燏棻,操練新軍。

小站練兵操練的新軍,直至庚子國難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形成任何戰鬥力,適逢山東鬧義和團,袁世凱帶着新軍前往進行鎮壓,最終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參與守城的武衛軍各部損失慘重,只有遠離戰場的袁世凱的武衛右軍保持完整建制,所以後來清政府重組軍事力量組建北洋新軍就只能以袁世凱的小站新軍爲藍圖了,參與小站練兵將領慢慢滲透到北洋新軍中去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