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攻果嶺的時候,無論多麼頂尖的球員也都會出現失誤,要麼距離不夠,要麼打穿落到果嶺後方,又或進入沙坑等等。

這個時候,通常剩下的距離都非常短,而我們爲了要彌補之前的失誤必須讓下一杆儘可能的靠近球洞,從而實現一推,成功保帕。

一般來說,在這種狀況下我們用到最多的就是挖起杆,也就是俗稱的切杆。

切杆的距離控制精準與否,直接關係到我們能不能救球成功,實現“一切一推”。

根據數據統計,世界頂級職業球手的救球成功率基本在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之間。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據,因爲他們不僅要完美的控制擊球距離,還要面對各種複雜球位(沙坑、長草等),更要考慮果嶺速度、坡度等。

在需要考慮如此多因素的前提下,還能夠達到這麼高的成功率。不僅需要掌握過硬的技術,更需要刻苦的練習。

在這裏,我不會跟大家談一些耳熟能詳的東西,也不會講一些每個教練都教過的,我要告訴你一些你可能不知道的。

短杆不需要力量

很多人都會理解爲,短杆只是全揮杆的縮小版。那麼我想問,300碼的擊球和30碼的擊球,揮杆動作能是一樣的嗎?

一個是追求距離,一個是追求控制,怎麼能用同樣的揮杆理論呢?

全揮杆標榜的是揮杆力量,我們需要轉體來產生力量。短杆則不是,它不需要力量,它需要的是控制。

所以在打短杆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是把那些產生距離的因素都拿掉,例如髖部和身體的轉動,只留下雙臂、雙手、雙肩這些可以控制距離的因素。

我相信,沒有人想通過下半身對抗上半身的旋轉的動作來進行短切杆擊球。

幅度控制距離

要麼切大,要麼切小,這是困擾很多人的罪魁禍首。因爲距離的控制性太差,所以導致有些人不得不在果嶺上來回切。

當然,沒有任何人願意這麼幹,那麼你就需要明白怎樣纔能有效地控制距離。

想要很好地控制你的切球距離,你就要知道控制來源於“ 同樣的揮杆節奏,不同的揮杆幅度”。

碰到遠距離擊球喜歡用力,近距離卻不敢用力,這是大多數人的習慣。

同樣的揮杆節奏是指不管我們面對多少碼的距離都應該保持一種揮杆節奏,不要忽快忽慢。然後通過不同的上杆幅度來了解自己什麼樣的上杆位置能打出什麼樣的距離。

相信通過一定的練習之後你會發現,不管面對哪種距離你都能很清晰地知道該怎樣去擊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