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時代,考第一併不意味着有高官、高薪,公務員職業素質往往充滿着諸多不確定因素,以清代114位名士爲例,雖然沒有人被斬首,但由於疏忽大意,許多人被朝廷降職、聲討、開除,其中有幾個結局不好。

科舉時代,考第一併不意味着有高官、高薪,公務員職業素質往往充滿着諸多不確定因素,以清代114位名士爲例,雖然沒有人被斬首,但由於疏忽大意,許多人被朝廷降職、聲討、開除,其中有幾個結局不好。

最差的是江蘇銅山的狀元李潘,他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的狀元,在國子監工作兩年後,被任命爲順天鄉試主考,然而,他因受賄被判流放邊疆,杳無音訊,此時,他才30出頭。

第二個是龍如煙,安徽桐城人,他是嘉慶十九年(1814年)的狀元,他受到嘉慶皇帝的高度讚賞,他的同僚們也相信他的仕途一定會興旺發達,但由於夫妻關係不和,他被嘉慶皇帝以“免職不爲民所用”的處分,狀元變成了平民百姓,雖然嘉慶死後,登基的道光賞賜給他一封內閣書信,但此後他一直未能將其用於重要用途,一輩子處於窮困狀態。

第二位是翁同和和徐元文,翁同和是同治、關西時期的著名皇帝,他出生在江蘇常熟,他是咸豐六年1856年的第一名學者,他是個官員,在戊戌維新運動中,他得罪了慈禧太后,結果,他被“貶爲民,不被利用”,並命令地方官員嚴懲他,翁同和晚年接受了這樣的治療,最終死於抑鬱症,在他死後的許多年裏,他得到了平反,並加上了他死後的頭銜。

徐元文曾是康熙皇帝最喜愛的大臣,曾任禮臣,文華店學士,由於官場鬥爭,徐元文晚年被迫退休,回到老家後,對方還在打架,他想快點死,結果,他死於恐懼,他只有58歲,他甚至連死後的頭銜都沒有。

蒙古族冠軍崇啓是旗人和漢族人同一次考試中唯一的冠軍,他最終自殺身亡,公衆的原因是“目睹難關,無法迴歸天堂,爲國家而死”,其實還有更重要的原因,1865年(同治四年)獲一等獎,同治十一年,女兒被封爲皇后,他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從官員到都督和戶部。

然而,慈禧並不喜歡崇啓的女兒阿呂特,同治皇帝死後,慈禧把責任推到兒媳身上,命令她限制飲食,僅僅兩個月後,女王就被折磨致死,官方稱之爲絕食,崇啓也受到牽連,經常遭到拒絕,他只能忍氣吞聲,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慈禧、光緒逃到西安,要求崇禧在北京擔任部務部長,負責收拾殘局,他不受信任,也無法收拾爛攤子,他不得不死,他的家人也和他一起死了。

江蘇寶應人王世丹和吳縣人史振宇的結局也不好,王世丹今年59歲,因爲他耳聾,皇帝不喜歡他,在國子監當了幾年學者後,他退休了,而在他70多歲的時候,他被誣陷入獄數年。

史富玉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狀元,1805年,他被派往山東嘉慶督察,後來,他被勒令免職,嘉慶皇帝認爲他沒有功績,也沒有努力工作,於是封他爲編輯,當時,他已經50多歲了,所以以這個編輯頭銜,以腳病爲由退休了,曾經考得頭名的是六等官,退休後卻成了七等官,這也夠慘的了。

另外,還有碧媛和餘敏忠的結局不是很好,然而,其中一人是總督,另一人是軍機部首席部長,他們主要在死後受到嚴懲。

畢媛,江蘇鎮陽人,1760年獲一等獎,他長期擔任地方官員,他被任命爲湖廣總督和兵部書記,他被授予二等輕型車輛船長的世襲職位,他死於1797年,死後,他追求太保太子的稱號,然而,兩年後,有人舉報他鎮壓農民起義失敗,濫用軍費,他被取消了世襲地位,沒有家庭財產。

餘敏忠,江蘇金壇人,1737年獲一等獎,晚年雖未受到公開處罰,但多次受到訓斥,餘敏忠死後,他的榮譽很高,乾隆皇帝鄭重地埋葬了他,並允許他在仙良寺供奉,然而,他晚年因犯錯誤而被調查,被撤職,再過幾年,他將被進一步調查他的罪行,他的職位將被切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