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北京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的範海建老師走進北外附小,在學校少先隊活動中向同學們講授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的科普知識,給孩子們上了一堂生動有趣的環保課。

在課上,範老師先從戴着綠髮帶、長着8個爪子、大眼睛和紅臉蛋的分小萌講起,一下子勾起了同學們的聽講興趣。

“爲什麼塑料袋總被嫌棄?”“廚餘垃圾經過厭氧發酵能夠發電”等知識點都被融入到一個個生動的案例中。在講到扇貝殼、雞骨頭、魚刺、蝦殼等易混淆的垃圾時,老師告訴同學們,用刀都很難砍斷的“扇貝殼”就不能歸在廚餘垃圾類;說到花生、開心果、碧根果、核桃等乾果的“外衣”時,同學們得知,不需要藉助工具就能打開的“花生殼”才能歸爲廚餘垃圾。一個個鮮活的事例讓同學們聽得聚精會神。

不僅有淺顯易懂的分類小竅門,還有你爭我搶的“敲黑板”提問互動環節,“口紅是不是有害垃圾?”“潔廁靈的瓶子爲什麼不能算作其他垃圾?”“風油精的瓶子和眼藥水的瓶子是一類垃圾嗎?”一連串的問題引得孩子們爭相舉手回答。

環保知識、提問搶答,豐富的課程內容讓同學們受益匪淺。同學們紛紛表示:“以後再也不會被垃圾分類難倒了!”北外附小大隊輔導員陳奕含老師說:“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將培養學生們的生態環保理念作爲核心素養的內容之一,這節課標誌着學校垃圾分類紅領巾工作站的啓動,各中隊將積極開展垃圾分類知識競賽、選拔優秀少先隊員成爲垃圾分類宣傳監督員等,將保護環境的行動根植在孩子們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推動生態環境教育進課堂,是提升廣大青少年生態環境意識的重要抓手,也是近年來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持續推進的重要工作之一。從2018年3月開始,北京市環境保護宣傳中心專門爲中小學生開發了定製生態環保課程,同時也把全市52家生態環境教育基地和52家環保設施和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向公衆開放單位,作爲師生們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課外實踐的重要場所,老師、同學們把課內教學和課外實踐結合起來,用實際行動踐行綠色生活理念。

截至目前,生態環境教育進課堂活動已經走進一百餘所中小學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