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文化產業是城市發展的核心要素,是現代服務業的核心產業,蘊含着一個地區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同時也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近年來,張掖市通過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項目帶動、服務引領等,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文化產業總量規模持續擴大,增加值穩步增長,全市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效。爲進一步培育壯大文化產業骨幹企業,發揮典型的引領示範作用,激發文化產業發展內生動力,爲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市委宣傳部、市廣播電視臺近期開展全市文化產業典型集中宣傳報道,以期推動文化產業更好更快發展。

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縣城濱河路中段,一處門店的上方鑲嵌着“手工畫藝”四個大字,門店的主人叫潘小紅,她就是肅南縣畫藝手工藝品有限公司的創辦人,也是這家公司的總經理。2020年6月下旬的一天,當我們驅車來到潘小紅所在的公司採訪時,“手工畫藝”門前的幾名員工正在利用裕固族傳統工具紡毛線;走進店內,潘小紅正在悉心指導幾名婦女進行手工刺繡製作。

潘小紅年齡不大,但人生經歷卻不平凡。在她年幼的時候,因爲兩次意外事故,不僅讓潘小紅險些喪失說話的能力,左手也落下了嚴重傷殘,五根手指無法正常張開。在不幸的命運面前,潘小紅沒有氣餒,沒有妥協,而是選擇向命運挑戰。從小深受裕固族傳統文化的影響,潘小紅迷戀上了刺繡手工藝品的製作,並且爲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手工串珠、民間刺繡、絲網花編制等許多裕固族手工藝品,具有外表美觀、工藝精良、製作繁雜的特點,這些製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徵;近年來隨着張掖市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國內外遊客持續增加,裕固族手工藝品日益受到遊客的青睞。對裕固族手工藝品的傳承與發展,就潘小紅自身條件而言,僅憑熱情顯然不夠,還要有過人的悟性和頑強的毅力。不服輸的潘小紅硬是憑着堅強的意志和一股拼勁,在一次又一次的反覆練習中突破障礙,用右手和牙齒互相支撐完成了第一件刺繡作品,自此踏上了創業之路。

爲了能使自己的手工藝品製作的更加專業,潘小紅多次前往北京、浙江、青海、蘭州等地學習手工藝品編織製作技能。隨着製作技能水平的不斷提高,她的手工藝品的成色也越來越好,市場銷量也穩步增加。硬是憑着對裕固族手工藝品的熱愛,憑着一種不服輸的精神和一股闖勁,潘小紅把這門營生當作事業來對待,做得風生水起,有聲有色。

一支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依靠加工、銷售民族手工藝品逐步走向富裕的潘小紅,並沒有滿足於自己的成功,她把目光投向了家鄉那些生活困難的姐妹,更是放不下那些和她一樣的殘疾人姐妹。2016年12月,潘小紅正式註冊成立了肅南縣畫藝手工藝品有限公司,建成了300平米的“扶貧車間”,按照“政府引導、項目扶持、以獎代補、示範帶動、分散製作”的發展模式,採取“公司+扶貧車間+農牧戶”的產業模式運營,積極開展崗前技能培訓,把吸納殘疾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作爲回報社會的善舉,公司先後吸納就業人員58人,其中吸納殘疾人22名,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7人,低保戶3人,企業逐步走上了專業化、規模化的軌道。

今年開春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潘小紅針對疫情防控期間不能面對面教學的實際情況,她採取網上直播教學的方式,爲“宅”在家裏的姐妹們開設了線上刺繡免費培訓課堂,讓她們“宅”在家裏也能提高刺繡技能,增加收入。近三年來,潘小紅的公司年均收入40餘萬元,員工月工資按季節性用工和固定用工分別達1500元至6000元不等,真正實現了貧困戶掙錢、顧家、幹農活“三不誤”和“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如今,潘小紅引領帶動肅南縣百餘名留守婦女、貧困婦女、待業青年和殘疾人就業增收;已累計舉辦“隴原巧手”等各類培訓班30餘期,培訓婦女1000餘人次,爲民族手工藝品的傳承與發展、帶動貧困戶、殘疾人就業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張掖市廣播電視臺全媒體記者 楊發儉 杜秀玫 王曉 崔夢嬌)

來源:張掖市廣播電視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