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旅行

旅行/攝影/人物/故事

關注

作者:伴讀君

來源:睡前伴讀(svipcc365)

01

“你來養兩歲的弟弟。”

22歲的麗麗沒想到,這句話竟出自自己親生父母之口。

麗麗從小家庭條件十分拮据,父母一直靠領低保爲生。

懂事的麗麗不願爲家庭增添負擔,在大學時十分刻苦,學費和生活開銷都是她用獎學金和助學金解決。

好不容易到了大學畢業,麗麗打算在社會上拼一拼事業,沒想到父母竟以經濟情況和身體不好爲由,要求麗麗扶養兩歲的弟弟。

麗麗想不通,父母明明沒有能力養育孩子,爲什麼還要把孩子生下來。

而麗麗的父母看女兒不願扶養,不惜將麗麗告上法庭。

最終,法院判決父母勝訴。

而新聞評論區,一邊倒地是對麗麗父母的指責:

閨女都20歲了還要生個兒子,打得一手好算盤,是缺個兒子繼承你的低保嗎?有錢打官司告女兒,沒錢養兒子?22歲就有能力扶養?我快25歲自己都養不活。

所謂父母,只生不養,物質上無法給孩子保障,精神上施壓吸血。而麗麗還沒向未來邁出第一步,就被壓上了三座大山。

可以想見,這個22歲的女孩對於父母該是何等心寒,今後又將會揹負什麼。

02

賭博式生育,是一種自私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父母,是世上門檻最低的“職業”。

在一些人眼中,生孩子就如同刮彩票。哪怕再難,只要多生一個,就多了一份過上好日子的可能。

但現實往往是越窮越生,越生越窮。

還記得被稱爲“超生游擊隊”的何洪章勝子夫婦嗎?

他們一家睡在廢品間,卻在15年的時間裏生下了11個孩子。

醒來抓到什麼衣服就穿,基本的溫飽也無法解決,11個孩子沒有過過生日,平常雞蛋也喫不上。

當有人問他們爲什麼不富裕還要生時,章勝子說:“存錢不如存人”。

是啊,11個孩子哪怕只有一個出息了,家裏的經濟條件就能改善,可現實卻是如此骨感:

大女兒16歲時離家出走,後來被送進精神病院;老二成績優秀,卻被迫輟學;老四在中學時被人捅傷,落下殘疾。老五老六不務正業,整日混喫混喝。

其中一個年長的兒子直言,自己的家是“黑暗的陷阱”,生下來就困在這,找不到出路。

不管年紀,不管是否負擔得起,能生就生,絲毫不考慮孩子將會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長大。

既不能給孩子應有的生活,也無法給孩子家庭的溫情,無知無畏,毫無責任感可言。

正如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說的:一想到爲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賭博式的生育,就是一種自私。

03

生而不養,何以爲家

不亂生孩子,是成年人應有的自覺。

因爲生而不養的苦果,最後都擔在了孩子身上。

“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爲他們生了我。”

這一幕,出現在電影《何以爲家》之中。

12歲的小男孩贊恩出生在貧民窟。他的父母沒有合法的身份,沒有穩定的工作,靠販毒爲生,毫不節制地生下5個孩子。

對於贊恩的父母來說,男孩子生下來就是養家餬口的,女孩子來了例假就得嫁人。

當同齡人都在學校唸書時,贊恩只能穿梭在街道搬運貨物,清理垃圾,幫父母製毒,帶着四個弟弟妹妹上街販賣飲料貼補家用。

但他的懂事卻沒有換來一絲一毫父母的憐愛。捱打,忽視,被罵,是這個家庭所有孩子的生活常態。

而爲了抵房租,妹妹11歲被迫嫁給了房東的兒子,贊恩傷心之下逃離了這個家。

他原以爲,所有窮人家的父母都是如此。直到他在流浪中被同爲黑戶的母親拉希爾收留。

簡易的平房,打好幾份零工爲生,躲躲藏藏,可拉希爾從沒因此減少一分對兒子約納斯的關愛。

萍水相逢,卻是贊恩十二年來心底最柔軟的時光。

直到贊恩回家拿身份證明,得知妹妹因流產大出血死亡,他拿起刀衝出去爲妹妹報仇,被判入獄5年。

母親來探視,卻告訴他:她懷孕了,贊恩又將有一個弟弟或者妹妹。

那是壓垮贊恩的最後一根稻草。他知道,母親肚子裏的孩子,將重複他和死去妹妹一樣的命運。

他把父母告上了法庭,他聲嘶力竭地控訴着:

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不要生孩子了,關於童年,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或毆打......他們說過最溫柔的話是“兔崽子滾出去”,“讓開,廢物”,我活在地獄裏,就像是生活裏煎熬的一塊爛肉。

孩子無法選擇出生,但如果不能給予他們應有的關愛,那父母又有什麼資格將他們帶到這個世界?

窮,從不是生孩子的原罪,生而不養,養而不教纔是。

04

爲人父母,是有有效期的

“父母並不特殊,他們只是透支親情在施暴,一旦親情透支完,最後就是支破碎無比冷漠的親情。”

生而不養的背後,父母也終將失去孩子。

演員毛曉彤的父親李某上節目,向毛曉彤索要五千萬,控訴女兒不贍養自己。

可事實卻是,早在毛曉彤剛出生時,因爲重男輕女,李某直接把她扔進垃圾堆,是毛曉彤的媽媽把她撿回了家。

2歲時,父母離婚,毛曉彤跟着媽媽生活。爲了生計,媽媽終日在外奔波,終於把毛曉彤培養成人。

而李某卻因吸毒進了監獄,未盡養育之責,出獄卻藉着血緣關係想要反咬女兒一口,實在令人不齒。

生而不養最大的悲哀,大抵就是認爲我給了你生命,就可以無限索取。

《有效期內纔是父母》中寫道:

“其實父母跟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的。

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

等孩子已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過期後的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10年有效了。”

生而不養的父母,最終也會被孩子拋棄。

05

東野圭吾的小說《時生》序章,時生即將離世,母親麗子在他的病牀邊哭泣:

“我真的想問問孩子,問問他有沒有來到世上真好的感覺?幸福嗎?恨不恨我們?可我說不出口。”

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的原因,應該是基於愛與責任。也許我們也該問問自己,是否能成爲一個稱職的父母。

孩子出生前,在天上挑爸媽。他們懷抱着滿滿的期待朝你而來,不在乎其他,只要你多一點陪伴,多幾分關心,多一些家庭的溫暖。

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別讓你的孩子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如果你是父母,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完美,沒關係,當一個好父母最好的時候是孩子出生時,其次是現在。

點個“在看”,願每個父母都不辜負生命,願所有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你認爲麗麗應該扶養2歲的弟弟嗎?歡迎留言和伴讀君討論!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