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得天下。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相信這兩句話大家都是耳熟能詳,前者的意思是得到老百姓的支持,那麼就可以得到天下;後者的意思是君王如船,老百姓如水,水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淹沒,意思是老百姓是君王統治天下的基礎所在,安撫好老百姓統治就沒問題,安撫不好了,那麼將會有被顛覆統治的可能。

簡單來說,兩者的意思都顯示出老百姓的重要性,意思是有着老百姓支持纔可以得天下,纔可以坐穩天下。

但是既然“得民心者得天下”,那麼爲什麼還有元清兩朝入主中原呢?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

其實在古代,所謂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只不過是勝利者的一種自我貼金方法罷了,真正得天下,關鍵不在於所謂“民心”,而在於槍桿子硬不硬,也就是說以實力來說話,而這點在元清兩朝身上最能體現出來,這兩朝就是以武力奪取的天下。

當然也不能說“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毫無道理,其實還是有着一定道理的。因爲可以得“民心”者,自然是好得天下,更是容易坐穩天下,只不過這裏有個最大的區別在於,所謂的“民心”,從來不是指底層老百姓的民意,而是指大小地主、沒有入仕的讀書人等等精英階層的“民心”,只要籠絡住他們,得天下就可以事半功倍,至於底層老百姓的“民心”,已經被精英階層代表了,根本不重要。

再縱觀元清兩朝,得“民心”的方式是越來越成熟。

元朝的統治粗糙,野蠻而霸道這是出了名的,但也並非一無是處,像元朝在大一統以後,雖然對於底層老百姓,尤其是對南人打壓的狠,但是整體來說,元朝對於知識分子還是比較尊重和重用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了“民心”,所以元朝亡國以後,有不少讀書人拒絕出仕明朝,以元朝“遺老”自居,甚至是隱居山林,以躲避明太祖朱元璋的徵召。

到了清朝入關時,則是更加成熟,是相當會籠絡人心,進入北京以後,先是停止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的“追繳助餉”,大大拉攏了前明官僚集團,還宣佈被李自成大順政權奪去的田產一律“歸還本主”,等於是拉攏了地主士紳,更是廢除了明末三餉,等於是連底層老百姓都惠及到了,至於明朝降將方面,更是先後封了以吳三桂爲首的五個漢人爲王,可謂大大得了“民心”,所以自然是笑到最後,統一了中國。

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應該是得到了地主和沒有入仕的讀書人等精英階層支持就可以了,至於底層老百姓的“民心”根本不重要,因爲已經被代表了。

其實這就是個殘酷現實,在古代底層老百姓根本就沒那麼重要,基本上是人家說什麼就是什麼,能活着,能喫飽飯就已經是萬幸了,存在感很低,可以說若有若無;像人常說的“寒門子弟”,這裏的“寒門”不少人認爲指的是底層老百姓,其實指的是門第勢力較低的世家,並非意指底層老百姓,底層老百姓連門第都沒有,是沒資格稱“寒門”的

當然也不能說底層老百姓在古代毫無存在感,只能是被代表沒有反抗的餘地,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就是對底層老百姓存在感的最好詮釋,在平時底層老百姓能喫飽飯能活着,被剝削壓迫也忍得下去,可以說是沉默的羔羊。

但如果實在活不下去了,揭竿而起的話,雖然歷史上直接亡於農民起義的只有明朝,但是農民起義對於王朝統治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像唐朝在黃巢起義二十多年以後亡國;而東漢的黃巾起義雖然失敗,但中央朝廷大權旁落,已經是名存實亡;而元朝滅亡的序幕也是由紅巾軍起義拉開的。

最後總結來說,其實古代老百姓的生活是真的很苦,元代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中那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就是最貼切的描述。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