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镇,坐落在虎林县城东66公里的乌苏里江畔,一个被森林、湿地和江水围裹着的边境小镇。

太阳照到江面上,波光粼粼。走在江堤的林荫道上,很是惬意。

江堤之下,小商贩打起一排遮阳伞,乌苏里江盛产的白鱼、黑鱼、胖头、鳌花、鳡条、鲶鱼、板黄鱼等,都被制成鱼坯子在这里叫卖。

虎头镇有两大特点,一个是地多,一个是水多。当地农村有两大职业,一个是农民,一个是渔民。

在江边摆摊的谢大娘就是虎头镇的农民,家里有70亩地和两块儿水面,老伴儿当农民,儿子当渔民,她做小商贩。

家里的70亩地,30亩种玉米,40亩种水田,一年忙活下来收入五六万元不成问题。承包的两块儿乌苏里江水面,一年能挣个十来万。闲不住的谢大娘,就在镇里江边摆个小摊儿,卖些鱼坯子、小吃和饮料。

每天早晨,谢大娘都早早起来,先炒好几十斤江螺,装到桶里。老伴儿帮着她把鱼坯子、饮料和遮阳伞、折叠凳等装到电动车上。谢大娘自己开着小车来到江边,同样在这里摆摊的侄子帮着支起遮阳伞,摆好摊位,一天的工作就算开始了。

谢大娘炒的江螺微辣鲜美,5元一杯,价格不高量不少,是游人最喜欢的小吃,好的时候一桶炒江螺早早就卖光。她卖的鱼坯子,是儿子从承包的水面上打上来的。每天,儿子到江上起网,新鲜的鱼一上岸就被商贩买走了。偶尔有剩下的,就带回家。谢大娘把鱼剖开洗净,放到盆里一层层撒上盐,腌制成鱼坯子,晒干后拿到江边去卖。因为价格相对便宜些,所以很受游客欢迎,有时候一天100多斤不够卖。

做买卖也上瘾,眨眼间十多年过去,谢大娘已经65岁了,“刚开始的时候,政府不让摆摊,管理人员把我们撵得东跑西颠的。这几年好了,来这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镇里也不再赶我们走,啥费用也不用交,挺好的。”

谢大娘说,因为疫情影响,这一阵子游人才稍微多了些,期待“十一”她的小摊儿能火起来。

眼看已是正午,谢大娘的老伴儿就要送饭来了。我们也匆匆回到驻地吃饭,准备赶往下一个采访地。

记者:来玉良

摄影:吴树江 张澍

编辑:王晴

责编:金鸿雁

审核:张瑜

监制:刘荣升#乌苏里江#农民#国道收藏

在江边摆摊的谢大娘就是虎头镇的农民,家里有70亩地和两块儿水面,老伴儿当农民,儿子当渔民,她做小商贩。

家里的70亩地,30亩种玉米,40亩种水田,一年忙活下来收入五六万元不成问题。承包的两块儿乌苏里江水面,一年能挣个十来万。闲不住的谢大娘,就在镇里江边摆个小摊儿,卖些鱼坯子、小吃和饮料。

每天早晨,谢大娘都早早起来,先炒好几十斤江螺,装到桶里。老伴儿帮着她把鱼坯子、饮料和遮阳伞、折叠凳等装到电动车上。谢大娘自己开着小车来到江边,同样在这里摆摊的侄子帮着支起遮阳伞,摆好摊位,一天的工作就算开始了。

谢大娘炒的江螺微辣鲜美,5元一杯,价格不高量不少,是游人最喜欢的小吃,好的时候一桶炒江螺早早就卖光。她卖的鱼坯子,是儿子从承包的水面上打上来的。每天,儿子到江上起网,新鲜的鱼一上岸就被商贩买走了。偶尔有剩下的,就带回家。谢大娘把鱼剖开洗净,放到盆里一层层撒上盐,腌制成鱼坯子,晒干后拿到江边去卖。因为价格相对便宜些,所以很受游客欢迎,有时候一天100多斤不够卖。

做买卖也上瘾,眨眼间十多年过去,谢大娘已经65岁了,“刚开始的时候,政府不让摆摊,管理人员把我们撵得东跑西颠的。这几年好了,来这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镇里也不再赶我们走,啥费用也不用交,挺好的。”

谢大娘说,因为疫情影响,这一阵子游人才稍微多了些,期待“十一”她的小摊儿能火起来。

眼看已是正午,谢大娘的老伴儿就要送饭来了。我们也匆匆回到驻地吃饭,准备赶往下一个采访地。

记者:来玉良

摄影:吴树江 张澍

编辑:王晴

责编:金鸿雁

审核:张瑜

监制:刘荣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