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無邊界的自動駕駛公司。

作者 | 利榮

雖然2020年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節奏,但上半年自動駕駛領域融資總金額超70億美元。

這些融資充分表明資本市場對自動駕駛投資熱情依舊,只不過研究越是深入,需要的資金越多,相對的能夠投得起的人就越少,也就是說自動駕駛行業本身就取決於買方市場。

如今受疫情影響,資本的眼光正變得越來越挑剔。目前來看,綜合實力排名相對靠前,短期內量產前景相對較好的自動駕駛公司,更容易獲得資本青睞。

9月14日消息,自動駕駛公司智行者今日宣佈獲得數億元C+輪融資,投資方爲新鼎資本、華夏未名資本等投資機構。

智行者方面表示,獲得投資後,將持續推動低速無人車在環衛、物流、園區等場景下的部署。同時將與車企一起部署L4級RoboTaxi車隊。

就在三個月前,智行者完成了由厚安創新基金(厚朴/Arm)投資的數千萬美元C1輪投資。

2015年成立以來,智行者完成多輪融資,投資方包括京東、百度、順爲,以及投資過小鵬汽車和威馬汽車的新鼎資本。值得注意的,智行者基本和這些投資方都有自動駕駛項目在合作。

與此同時,不少行業人士預測,今年將成爲汽車市場的轉折年,淘汰轉型、整合併購將明顯提速,行業格局加速到來。在這樣的背景下,哪些企業將在行業終局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智行者將在未來佔據什麼位置?

在宣佈融資消息的當天,新智駕獨家連線了智行者CEO張德兆,找到了“熱錢”流向智行者的關鍵原因。

落地纔是王道

一直以來,智行者都是限定區域內低速無人駕駛的踐行者,此前推出的無人掃地車(蝸小白)、無人物流車(蝸必達)及無人園區車(蝸來了)相繼落地。智行者被稱爲“產品落地最快的無人駕駛創業公司”,其低速車產品已經陸續量產落地。

張德兆表示,疫情期間無人車的需求出現了大量增長,智行者已經在火神山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等各大重點醫院部署了幾十輛無人車,從事清掃消毒、物品配送工作。

張德兆告訴新智駕,今年已賣出數百臺低速無人車,今年將實現數億元的營收,能在2021年做到盈虧平衡。

爲保證低速小車的正常量產,智行者在廣東省中山市自建了約1600平方米的工廠,單班規劃年產能5000臺。

但量產低速無人車只是智行者的第一步,自誕生之初,智行者就選擇兩條腿走路的商業模式——低速自動駕駛車“蝸”系列+高速自動駕駛車“星驥”。即首先落地安全性更高的低速車,逐步推出技術難度更高的高速車。

在張德兆看來,只有先將特定場地的自動駕駛做到完善,不斷積累經驗和數據,打好基本功,纔有資格去嘗試城市和高速的自動駕駛產品。否則,稍有不慎可能造成巨大的交通事故。“汽車是關乎乘客生命安全,並不是說手機死機就重啓這麼簡單。”

因此在特定場景做到盈利的前提下,張德兆稱會繼續拓展落地的場景,以此獲得更多場景的測試,更高頻的數據生成。因爲在他看來,如此纔是自動駕駛商業化的加速器。

加碼RoboTaxi

下一階段的着力點就是L4乘用車robotaxi。

張德兆告訴新智駕,公司將持續發揮L4乘用車整車產品的技術優勢,陸續推出不同場景robotaxi 落地運營項目。

在高速乘用車領域,智行者正與主機廠緊密合作,持續加大投入力度。預計在2020~2021年,組建 L4級別自動駕駛車隊,實現3~5個城市的常態化運營,提高商業化運營能力。

張德兆透露,今年智行者將聯合5-6家國內主機廠組建L4 RoboTaxi車隊。

談到與車廠具體的合作模式,張德兆稱是當地政府+車廠+智行者的模式開展。其中智行者提供完整自動駕駛解決方案,車企負責生產製造,再由政府牽頭推動出行公司進行測試運營。

張德兆直言道,智行者只提供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不做運營RoboTaxi的事情。

按照他的說法,RoboTaxi的落地將從今年第三季度開始依次逐漸推進,今年會是幾十臺,明年達到幾百臺的規模。

智行者存在的價值

“做沒有邊界的自動駕駛大腦。”

張德兆表示,要想成爲一個“老司機”,還需要更多地利用“大腦”去駕駛,智行者的使命就是打造自動駕駛“大腦”。

許多公司選擇只做一個場景,但智行者決定要賦能多個場景。這樣不但能握住商業化的咽喉,還可以保證積累更多數據以及提升迭代算法的能力。在他們看來,這也是自動駕駛未來的競爭趨勢。

“自動駕駛未來的競爭格局取決於兩方面:技術和商業模式。

其一技術層面,未來大家的算法架構逐漸趨同,甚至整體的自動駕駛方案也將趨同,包括傳感器的配置。”

“那麼,自動駕駛技術的最終壁壘一定是數據的獲取以及通過數據迭代算法的能力。”

張德兆認爲獲取數據有兩種模式,一種是Waymo 的數千臺車輛測試收集數據;另一種像特斯拉一樣,不斷投放產品,在實際使用場景中獲取數據。

智行者所做的實質上就是特斯拉模式。

原因是,不斷投放產品,把自動駕駛大腦做好之後,去不同的場景落地不同的產品,源源不斷的通過實際產品來返回有價值數據。

因此,智行者選擇的技術路線是把自動駕駛大腦做好,形成自己的技術壁壘。

在張德兆看來,技術層面借鑑特斯拉這種模式的好處是獲取數據的成本最低、速度也是最快的。

“其二商業模式,長遠來看自動駕駛車輛不只是一種交通工具,而是一個終端或者管道。”

“互聯網時代,無論手機還是PC,管道起到傳遞信息的作用,但現在的信息僅僅是傳遞而已,沒辦法做到所見即所得。但是在萬物互聯的時代,只有自由移動的汽車纔會成爲一個新的管道,至少它可以把人或者物品定點投放到某一個區域,這時產生的商業價值會是巨大的。”

張德兆坦言,拓展不同場景落地不同產品都是朝着這兩個模式去做的。除了獲取數據外,同時也是爲了踐行自動駕駛最終的商業模式。

不同場景落地不同的產品最接近量產和商業化。低速自動駕駛小車已經實現億元營收,L4級自動駕駛基本上要用5到7年實現大規模量產,而智行者已經和不同車廠在不同地方推進合作了,從這個層面來講,智行者作爲一個創業公司企業選擇兩條腿走路是合乎常理的。同時也爲提升核心競爭力增加了砝碼。

繼續海外擴張

中國自動駕駛公司,“掘金”海外市場已成爲一種趨勢,尤其是2020年,相繼有自動駕駛公司,宣佈進軍海外市場並獲得海外的合作或訂單。

智行者也不例外,舒豪告訴新智駕,掘金海外市場,智行者制定了海外十國計劃,其低速產品已在美國、瑞典、德國、以色列、俄羅斯、日本、沙特等十國投入使用,目前還有幾個國家的車輛正在運輸中。

按照舒豪的說法,他們會進一步擴大海外市場的產品投放,針對目標的投放區域儘可能多地發展合作伙伴,共同推動無人駕駛產品的市場化工作。同時,他們也會開發有針對性的產品來滿足不同國家客戶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目前仍處於燒錢狀態的自動駕駛,如何衡量好每一個海外的業務以及投入的標準,智行者前期做好了鑑別。

舒豪稱,我們在開拓的時候確實也會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當地潛在市場的空間,以及我們的產品是否能夠解決當地的問題。而現在中國以外的地區和國家對無人駕駛產品也有着很大的需求,是個出海的好機會。

至於成本問題,智行者暫時沒有在海外設立辦公室的考量,但他們會在當地尋求合作伙伴來降低當地市場的開拓成本。

從低速自動駕駛小車,到特種自動駕駛車輛和高速乘用車自動駕駛方案,以及與車廠共同組建L4 RoboTaxi車隊,智行者在其無邊界的自動駕駛大腦的定位下,不斷嘗試覆蓋到不同場景的新領域。但在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自動駕駛創業公司的優勝劣汰明顯加速,被收購、關門倒閉層出不窮。巨大的行業變局已經凝結成了巨大的新挑戰,實現又一輪融資之後的智行者,需要更加穩健的推進到下一步。

對此張德兆自信滿滿,稱根據規劃,下一輪融資將在明年年初完成,與此同時,2021年智行者將實現盈虧平衡,成爲最快賺錢的自動駕駛公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