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扇屏》是極富代表性的一段文哏傳統活,現如今觀衆一致公推“北京二趙”的版本爲最好。雖然只背了小孩子、渾人、莽撞人三番,但趙振鐸先生字字清晰入耳的精彩演繹,還是讓觀衆爲之嘆服。其實歷代相聲藝人圍繞《八扇屏》還創作了不少衍生的段子,像《反八扇》《暗八扇》《新八扇屏》等等。可見這段傳統活的藝術價值在相聲界可謂舉足輕重。

2010年德雲社曾舉辦過一次羣口相聲專場,在那場演出上就有這段《八扇屏》,並且是多達九位演員聯袂參演。包括:郭德綱、謝天順、張鶴帆、李根、謝金、閻鶴祥、劉鶴春、孔雲龍、張天羽。演員數量之多,在以往羣口相聲表演中極爲罕見。這塊活裏謝天順先生是大量活,郭德綱等八人都是逗哏的,正好在背貫兒的時候湊齊了“八扇”,八位逗哏的各自展示了貫口的基本功,如此陣仗的羣口也讓臺下觀衆大呼過癮。

美中不足的是,德雲社對這塊活的創新似乎過於看重“八人背八扇”的噱頭,反而忽略了這是一段文哏傳統活。傳統使法由捧逗二人對對子,捧哏的錯用一字而引發,正活裏有對各自角色的塑造。而郭德綱的演繹則略顯生硬,墊話拿捧哏的謝天順抓哏找包袱,轉而諷刺其智力有問題,進而入到出算術題。然而即便是乙沒答對上來,也不至於接下來逗哏的咄咄逼人,捧哏的百般妥協,況且乙並沒誇耀自己如何聰明,這顯然不符合正常邏輯。另外從底包袱的設計和現場觀衆的反應來看,還暴露了一處硬傷,那就是底不響!

《八扇屏》這段相聲雖名爲“八扇”,但實際長短貫口共計二十餘段。通常來說,演員都是點到爲止,背二到三扇即可,一般背兩個小段外加一個大段。德雲社的這版羣口《八扇屏》算是實實在在的背滿八番。把一段傳統對口相聲改了九個人的大羣口,很多人認爲這是一次難能可貴的創新。殊不知,類似的創新早在70年前就已經有相聲前輩們大膽嘗試過了......

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在天津著名的聲遠茶社就曾上演過五人的羣口《八扇屏》。雖不能說前無古人,但到目前爲止絕對是後無來者。可能有人覺得疑惑,既然是羣口相聲也沒背足八扇,到底好在哪呢?好就好在倒口背趟子上。這段由聲遠茶社的掌穴楊少奎先生擔綱大量活,四位逗哏演員分別是馬敬伯、班德貴以及劉廣文、劉文亨父子。

雖說是羣口,但也按傳統對口的冊子來使,有鋪有墊,人物、情節並無半點缺失。到“底”的時候,四位逗哏演員分別用四種方言來背貫口。馬敬伯曾在北京多年,諳熟當地風土人情,故而他背貫口時滿口京字京韻。班德貴和王世臣早年間一同到過外關賣藝,能操一口地道的東北話。劉廣文就是土生土長的天津人,用天津話背貫口自然手到擒來。兒子劉文亨從小善於仿學山東方言,就因爲學得太像,當年還留下個“小老趕”的藝名。

用四種方言背貫口不僅沒破壞段子本身的邏輯性和完整性,而且倒口無形中渲染了演出效果,也平添了包袱。這樣的演繹方式也同樣具有相當大的表演難度,要求演員在發音吐字地道準確的基礎上,還得流暢背出大段趟子,得讓觀衆聽出來節奏上的輕重緩急和語調上的抑揚頓挫。不過很可惜由於年代久遠,這段倒口版《八扇屏》沒能留下錄音資料。在此之後,沒有後輩藝人嘗試過如此高難度的表演。相聲的發展離不開創新,但唯有遵循傳統的創新纔有根基,有根基的新作品纔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