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踝矯正專家胡霞介紹:足踝畸形常見於腦癱患兒,發生率高達93%,是小兒腦癱患者的常見表現之一。由於新生兒腦癱患者出生後即能看到足部畸形,因此,認知腦癱小孩的足部畸形表現,可以更好的發現腦癱的存在。腦癱小孩的足部畸形表現爲,有一側或雙側足部蹠屈內翻畸形。成長後單側畸形,走路跛行,雙側畸形,走路搖擺。分爲僵硬型畸形、鬆軟型畸形兩類。

馬蹄內翻足

1.僵硬型畸形嚴重

踝與距下關節蹠屈畸形明顯,距骨蹠屈可從足背側皮下摸到突出的距骨頭。因跟骨後端上翹藏於脛骨下端後側,足跟似乎變小,乍看似無足跟而呈棒形,故又稱棒形足。跟腱攣縮嚴重。患兒站立困難,走路推遲,跛行,扶持站立時可見足外側或足背者地負重。年齡稍長,跛行明顯,軟組織與關節僵硬,足小,小腿細,肌菱縮明顯,但感覺正常。

2.鬆軟型畸形較輕

足跟大小接近正常,踝及足背外側有輕度皮膚皺褶,小腿肌肉菱縮變細不明顯。最大的特點是在被動背伸外翻時可以矯正其馬蹄內翻畸形,能使患足達到或接近中立位。此型畸形較鬆軟,容易矯正,療效易鞏固,不易復發,預後好。該型屬於宮內位置異常所致。

腦癱馬蹄內翻足是什麼樣的?

患兒步行時足觸地部位主要是足向前外側緣,第5蹠骨基底承重部位疼痛,導致距小腿關節不穩,進而影響全身平衡支撐相早期和中期由於踝背屈障礙,導致脛骨前向移動受限,從而導致促使支撐相末期膝關節過伸,以代償脛骨前移不足,由於膝關節過伸,足蹬離力降低。髖關節代償屈曲,患肢擺動相地面廓清楚能力降低。

康復治療: 1)被動運動:患兒取仰臥位,治療者將患兒的下肢外展、外旋後,托住患兒足底部向前、向外牽拉距小腿關節周圍肌肉,並反覆活動距小腿關節,擴大距小腿關節活動範圍,最大阻力的方向即爲牽拉的方向。牽拉過程中不可過度用力,防止肌腱的拉傷。2)主動運動:若患兒具有步行能力,治療者可讓其在呈凹面的兩條三角形長木板行走,可使患兒的足內翻得到糾正;治療者控制患兒呈蹲位,玩玩具,治療者將其雙足固定於外展、外旋位,患兒的體重會抑制足內翻。另外,腦癱患者馬蹄內翻足也可以配置專業的足踝矯形器進行治療。總之,應由專業醫生根據每個患兒具體的病情制定個性化的綜合康復方案。

腦癱馬蹄內翻足怎麼治療好?

胡霞主任獨創的“臺灣廖氏祖傳國術正骨”徒手療法

原位組織再生,自然修復復位,它能激活、調動人體組織的再生能力,讓機體某一局部自己生長所需要的組織,從而修復殘缺的肢體,重回失去的功能,包括骨骼及其附着的肌腱、韌帶、肌肉、筋膜、神經,血管都能同時快速激活彈性,恢復活性,同步生長,迅速自然復位,立體型器械與技術特點,滿足多病同治!

是目前唯一一種不開刀、無風險讓腦癱馬蹄內翻足實現“自然復位”的療法,該療法具有以下三個特性:

(診療之特):避免傳統手術的切筋動骨,根據患者的受力取向、着力部位制定出符合個體的治療方案。使足踝畸形矯正發生革命性的變化,真正實現了無風險的"不動刀手術"。

(範圍之廣):無論是剛出生先天性足踝畸形嬰兒、還是成年重度僵硬性變形以及手術失敗或復發的足部畸形者、都能得到此療法盡善盡美的治療和恢復。

(效果之優):臺灣廖氏祖傳國術正骨融合人體力學、打破西醫外科“重建概念避免外科手術風險和後遺症之隱患,減少術後痛苦和昂貴的手術費用。己幫助數十萬足畸形患者實現了行走的夢想!

胡霞主任是臺灣廖氏中醫矯形傳承人,從事臨牀工作20餘年,積累了豐富的臨牀經驗。對西醫骨科矯形、中醫骨傷科有較深的學習和研究;尤其擅長治療先天性馬蹄內翻足、外翻足、高弓足、腦癱後遺症下肢畸形、兒麻後遺症下肢畸形、既往手術失敗或復發僵硬型足部畸形等各種先天、後天、疑難雜症足部畸形。應用自然復位足畸形療法,治療無數足畸形患者,完成每一位患者行走的夢想!

近年來,胡霞主任真正做到“專科專病專治”,憑藉着對足踝畸形疾病的透徹解析和過硬的專業技術水平,致力爲每一位患者提供優質的診療服務,制定科學的診療方案,同時,長期與國內外多家骨科專業研究機構廣泛交流、合作,多次參加足畸形的論壇會議,能將國內外最新醫療技術直接應用於臨牀,真誠奉獻給患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