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春霞/文 吳愷/圖

9月15日,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將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開幕,這是今年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舉辦的首個國家級工業會展。15秒就能出報告的人工智能CT、會給人“馬殺雞”的機器人……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9月14日先期探營發現,本屆工博會上有衆多全球首發、中國首發及頂尖技術產品亮相,亮點多多!

搭載天眼、AI診斷的CT

先進醫療設備讓人眼前一亮

搭載了智能天眼的CT、15秒就能出診斷報告的CT……工博會探營現場,各種正在布展的先進醫療設備讓人眼前一亮。爲了聚焦展示產業科技助力疫情防控的新成效,本屆工博會集中設置了防疫精品展區,邀請在抗擊新冠疫情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集中展示在抗疫防護用品、醫療器械、藥品和疫苗研發等領域的創新成果。

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一款方艙CT是現場的明星展品之一,這款型號爲uCT528的CT是中國首臺AI賦能智能天眼CT,搭載了全智能自動掃描導航,支持一鍵智能定位、精準移牀、高效掃查,隔室即可無接觸完成高精度CT掃描,大幅優化臨牀工作流程,最大限度降低醫患交叉感染。

“這款CT搭載了智能天眼設備,可以自動人臉識別,通過面部來定位整個身體的位置,讓醫生和患者分隔開來,醫生只要在操作間操作就可以,不用再進去擺牀的位置。”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現場工作人員黃佳鴻介紹說,疫情期間,這款CT曾在武漢方艙醫院發揮過不小的作用,“上海很多醫院也在安裝(這款CT)。”

上海電氣的飛天CT也是一款頂尖技術產品,它標配了人工智能診斷軟件,通過人工智能輔助精準診斷,能實現自動分析查找病變,自動標記病竈位置,快速測量體積並定性,得出初步診斷建議。上海電氣環保集團醫療版塊銷售總監何浩介紹說,傳統CT是醫生用肉眼看然後做出診斷,而這款CT可以用人工智能進行診斷,15秒左右就能出報告,不但速度非常快,準確率也達到98%以上,大大提高了醫生的診斷效率,“疫情期間,武漢的醫院安裝了幾十臺這款CT,爲醫生做出診斷提供了非常精準的依據。”

何浩透露,這款飛天CT可以檢測出肺小結、新冠肺炎、普通肺炎等,還能診斷卒中方面的病情,能檢測出是缺血性腦卒中還是出血性腦卒中,主要應用在急診和發熱門診,“除了精準診斷、效率高外,這款CT的另一個特點是可以裝在車子上,可以卡車式、客車式、方艙式移動,車子可以直接開到社區、社區醫院甚至工廠、學校做檢查。”

爲充電寶貼標、給人按摩

機器人秀“武藝”

每年的工博會,各種工業機器人總是公衆關注的熱點之一。本屆工博會上,美的集團首次集結麾下庫卡、美雲智數、安得智聯、中央空調、瑞仕格及高創,聯合進駐工博會最大企業展臺,共同展示在機器人與自動化、工業互聯網、智慧物流、工業園區智慧管理等領域的戰略佈局與領先的產品、技術與解決方案。其中,佔據展臺一半的庫卡展區以橙色爲主色調,視覺衝擊力十足。

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說,工博會開幕當天,首款由庫卡中國自主研發、全球銷售的KUKA KR 4 AGILUS機器人將在國內首發。這款機器人以其更大的負載與更長的臂展,爲機器人帶來更強的作業能力與更大的作業空間,非常適合電子元器件的裝配、拾取與放置、擰螺絲、焊接、粘接、包裝、檢測或檢驗等應用,尤其適用於作業精準度要求嚴苛的3C電子行業。此外,它還可安裝於任意位置,能在0℃至55℃的溫度區間正常運轉,並展現其優越的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庫卡展區的銜尾蛇模塊化智能組裝應用工站,觀衆可以看到一個濃縮版的無人化智慧工廠,KUKA KR 4 AGILUS機器人將展示充電寶的貼標、打螺絲、打膠、組裝等4個工藝。

在工業領域應用越來越廣闊的同時,機器人也越來越多和人“互動”。本屆工博會上,如果你逛累了,可以到庫卡展區的醫療人機互動應用站,體驗一把KUKA LBR Med機器人的“馬殺雞”服務。記者瞭解到,被譽爲醫療界“全科醫生”的KUKA LBR Med是唯一經CB體系認證、可集成到醫療產品中的機器人組件。憑藉超高力控能力及安全性能,它不僅能勝任按摩這樣的工作,還可適用於骨外科、超聲診斷以及微創手術等多種醫療場景。

除了KUKA機器人,節卡機器人也將在工博會上現場展示節卡小助系列協作機器人在3C電子、新能源、汽車、食品、精密製造領域的30多個應用解決方案。

爲醫生助力、守護藍色大海

高校展區彰顯擔當

本屆工博會,有69所高校參展,其中,滬外高校49所,上海高校17所,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知名高校。另外,還有日本大阪市立大學、泰國西北大學和泰國北清邁大學3所國外高校參展。而不少亮相高校展區的研發成果,也彰顯了高校的力量和擔當。

上海師範大學信息與機電工程學院龍豔花老師領銜的語音識別團隊圍繞語音識別關鍵技術開展研究,近年來產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此次亮相工博會的“智能語音電子病例系統”,就是上海師範大學語音識別團隊與雲知聲(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校企產學研合作的形式共同研發而成。

這一系統可以幫助醫護人員採用語音的方式直接錄入病歷,具有天然的無接觸優勢,可解決醫護人員由於防護措施嚴密造成的操作辦公電腦不便問題。在大幅提升病歷錄入效率的同時,還可有效避免頻繁接觸電腦的接觸式感染風險。

而由上海海事大學安博文教授科研團隊牽頭研發的無人機“嗅探”技術,則可以通過無人機攜帶傳感器,飛入到船舶所排放的煙霧中,對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進行檢測,從而監控船舶尾氣排放,助力海事執法。

近年來,隨着航運業的高速發展,船舶排放所造成的大氣污染也日趨嚴重。如何快速、高效、準確地監測船舶燃油中的硫含量是技術難點,也是海事監管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2016年7月,浦東海事局聯合上海組合港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上海海事大學、上海安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開展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船舶尾氣排放監測監控研究》。

安博文教授介紹說,項目組進行深入、充分調研後,論證了“嗅探法”進行船舶尾氣監測進而推算燃油硫含量的可行性,制定並實施了使用無人機搭載“嗅探”傳感器監測船舶尾氣的技術方案。隨後,項目組成功研發了無人機船舶尾氣監測系統,關鍵設備船舶尾氣檢測吊艙長20釐米,寬12釐米,厚度9釐米,重量僅爲900克,體積及重量對比國內外產品具有明顯優勢,檢測靈敏度及精度等關鍵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春霞/文 吳愷/圖

編輯:陸天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