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近代中国,人们历经了涅槃般的思想蜕变,这其中,有着大势所趋的共同认知,更为重要的,就是无数敢于用笔杆子做枪杆子的强硬文人一次又一次的呼唤。说到这里,不禁想到的一定是鲁迅先生,正如世人对于他最坚定的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先生取得如此之多的辉煌成就,身为后人的我们也的确从他的文学巨著中汲取了源源不断的向前奋进的力量,可先生也是一位普通人,他同样有着属于自己的情感、生活、家庭,而顾家的先生在这些方面也是极为注重的。

对于当年国人的未来,先生殚精竭虑,而弥留之际,他同样言简意赅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子孙后代的期许,只不过,在他留下的七条遗嘱中,并没有看到对于后代壮志凌云的要求,相反,在文化领域取得惊人成就的先生却在劝诫着子孙不要重蹈覆辙。

84年前的那个夜晚,先生离开了我们,而那七条遗嘱却也在暗示着世人,先生劝诫子孙的同时更是带着无尽的遗憾结束人生的。

一、重病离世令人惋惜,临终前一个月便公开遗嘱

迄今为止,很多人都认为鲁迅先生绝对病入膏肓后的死亡,相反,55岁的他命不该绝,可一切与这相关的猜测都最终没能找到充分的证据。1936年10月19日,先生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对外最普遍的说法便是先生因肺病不治身亡,可大家对于照顾他临终之时的日本医生一度很是怀疑。

很多人都认为,鲁迅先生的死更像是日本人当时进行的一场政治阴谋,只因为他们想要得到鲁迅的支持却反遭先生反对,由此才如此阴险地暗中加重了先生的肺病,毕竟,那位可疑的日本医生当年的确形迹可疑且最终销声匿迹。

或许,这就是天意,而鲁迅先生面对如此安排却表现出了超出常人的坦然,要知道,他的遗嘱是在死前一个月公开发表在文章《死》中的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角钱。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看起来,毫无华丽辞藻的语言更像是邻家倔强老头临终前的留言语气,可普普通通的字里行间,唯有真正懂得先生内心的人才会感受出他的那份坦然与担忧并存的复杂情感。

二、对子孙的临终告诫令人费解,先生之意图发人深省

在这七条遗嘱中,前三条是先生对于自己身后事的处理态度,而后四条则是对于子孙的告诫,仔细感受会发现,第四、六、七条都很好理解,唯独第五条让很多人相当费解。难道,终其一生,先生要以这样的方式说明自己后悔在文化领域孜孜以求的不断前行?

要知道,鲁迅先生当年可以选择成为一名卓越的医者,而他是因为看到了中国人并非体弱而是思想病入膏肓,他的一生坚定地批判着不利于时代发展的言论更鼓励着那些文坛的、激进的后起之秀,对于文学以及革命的坚持总是那样的义无反顾。

除此之外,先生在美术领域也有着很高的建树,20多篇有关于美术的论文公之于众,甚至还一度出版美术著作以及翻译画集,种种付出同样印证着鲁迅先生对于美术的热爱。

细心的后人从先生晚年的作品就可以看到,他不希望子孙从事文化或美术工作实则是不想他们以如此方式参与中国政治,就如他当年所说:“关系到政治的工作,总是像湿寸衫一样令人不愉快”,在他看来,即便自己可以不参与政治权斗自由公开言论,可与政治沾边的文学、艺术总归有着太多不得已的恶行。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在认可鲁迅先生对于时代的推动作用背后,真的没能感受到先生的无助以及从他的角度看到对于国人思想唤醒的艰难,在他看来,很多时代问题都没能真正得以改善,而他对子孙最后的关爱就是不希望他们重新感受自己曾经的无助与悲哀。

三、鲁迅先生辉煌一生同样深深背负时代悲哀

鲁迅先生当年对于国民的忧虑与失望的确是有原因的,千万不要认为这种忧虑是源自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在2020年中国文化部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同样印证了鲁迅先生对于民众思想教化之艰难的担忧。

2019年的全国国民人均年读书量为4.65本,甚至不足很多国家的十分之一,可想而知,比现代国民思想意识还要落后的近代中国民众,鲁迅先生真的想要做到用文化的力量去推动社会发展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艰难局面。

所以,无数人在庆幸着鲁迅先生带领着无数近代激进文人不断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却鲜有人真的感受到了先生内心深深的无助,他才是独自一人扛起时代悲哀的巨人,这也才是负重前行的鲁迅先生最值得后人称颂的地方。

而他身为圣贤唯一的私心也仅仅表现在弥留之际对于子孙深深的忧虑,或许,历经时代洗礼之后的他更希望子孙后代能够代替自己真正感受平静又平凡的生活,哪怕生活的时代依旧不尽人意也不见得是不理想的人生。

小结

鲁迅先生始终是顾家的,他的一生也在不断温暖着家人的生活,如开篇所说,身为长辈,一生最重要的事便是时刻为后代筹谋最稳妥的未来。

一条看似令人费解的遗嘱却给予了我们更多的人生思考:第一,在想要成为时代推动者之前,请扪心自问是否敢于背负更多的时代悲剧;第二,中国民众思想推动之艰难超乎寻常,今天的我们仍需努力;第三,如若不能承载时代重任,做个懵懂的普通人也是一种幸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