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著名京劇女演員,有“冬皇”之稱。

作爲民國時期的風流人物之一,普通大衆最爲熟悉的是孟小冬與梅蘭芳以及杜月笙之間的感情糾葛。

梅蘭芳和孟小冬的結合,是典型的“因戲生情”。在臺上孟小冬扮演生角,梅蘭芳扮演旦角,演出時特別有感覺。按照現在的話說,就是特別有CP感。

臺上的羅曼蒂克延續到臺下,兩個人結爲伴侶,成爲劇壇佳偶。

奈何孟小冬和梅蘭芳二人的感情敵不過日常繁瑣,孟小冬心碎之後和梅蘭芳分手。

在孟小冬人生低谷期,杜月笙提供了不少幫助。杜月笙當時是青幫首腦,癡迷戲劇,尊重梨園中人。之後,孟小冬就在好友姚玉蘭的牽頭下,嫁給了杜月笙,和姚玉蘭共侍一夫。

比起梅蘭芳和杜月笙,這位姚玉蘭其實在孟小冬的人生走向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

姚玉蘭在京劇上的成就不如孟小冬,但她也是一代京劇名伶。

1922年,孟小冬在演出途中,遇見了姚玉蘭。兩位同行一見如故,於是效仿古人,義結金蘭,成爲異性姐妹。

這一結拜,就開啓了兩個人延續一生的緣分。

1928年,癡迷於京劇的杜月笙看上了姚玉蘭。經過黃金榮的兒媳婦李志清居中說和,姚玉蘭嫁給了杜月笙,成爲杜月笙的第四房太太。

婚後姚玉蘭和杜月笙其他太太分開居住。而出入姚玉蘭居所的人大多都是來自於戲曲界。

孟小冬也不例外。每次來到上海演出,孟小冬都是居住在姚玉蘭家裏。

孟小冬晚年畫的琴瑟和鳴

杜月笙傾慕孟小冬已久。而四太太姚玉蘭和孟小冬的私交如此深厚,爲他追美人提供了不少便利。

1931年,孟小冬和梅蘭芳關係破裂。聽到這個消息,姚玉蘭出面邀請孟小冬從北平前往上海調養。

杜月笙樂見其成。

見到孟小冬後,姚玉蘭嚇了一大跳。孟小冬整個人憔悴不堪,哪裏還有半分舞臺上的精氣神。

杜月笙見此情形,出面找梅蘭芳替孟小冬要一筆贍養費,大約有四萬大洋。據說這筆錢孟小冬最後沒有收下,但梅蘭芳爲了籌集這筆錢,受了不少罪。

在姚玉蘭家中,孟小冬被照顧得很好。除了好姐妹姚玉蘭的友誼,還在於杜月笙私底下的小心思。

不過杜月笙和孟小冬的關係要到多年後纔開始。

1933年,孟小冬復出舞臺。當時的社會輿論因爲孟小冬和梅蘭芳的高調分手,對其很是不公,但孟小冬在舞臺上的光芒四射,令劇迷們趨之若鶩。

1937年,上海淪陷後,杜月笙和姚玉蘭避居香港。而孟小冬則留在北平,離舞臺越來越遠。這期間,杜月笙和姚玉蘭始終通過個人關係關照着孟小冬的生活。

1945年,抗日勝利後,杜月笙返回上海。在杜月笙的授意下,姚玉蘭立即寫信給孟小冬前往上海。

面對老友的熱情相邀,孟小冬欣然前往。

孟小冬就是從這個時候正式走入杜家。

孟小冬的到來讓杜月笙喜出望外。姚玉蘭也對孟小冬十分親熱。感情坎坷、一生飄零的孟小冬似乎在杜家找到歸處的感覺。

此時杜月笙身體每況愈下,孟小冬來了之後,杜月笙的身邊日常陪伴時間最長的人就是孟小冬。

孟小冬和姚玉蘭兩位老友,開始了共侍一夫的生活。

共侍一夫,導致姚玉蘭和孟小冬的關係一度惡化。

這並不難理解。再好的友誼,也無法抵消三個人情感關係帶來的苦澀和無奈。

杜月笙非常在意孟小冬的情緒,擔心她覺得沒有歸屬感,跟她說話總是輕聲細語。杜月笙這樣也不難理解,他在追求孟小冬上耗費的心思最多。

姚玉蘭心胸再寬廣,面對杜月笙對待孟小冬的情感,無法做到如往日般那樣毫無芥蒂。

加上到了香港之後,杜月笙沒有了以往的勢力,姚玉蘭維持家業頗爲不易,手頭寬鬆慣了杜家人在香港倍感落差。

姚玉蘭和孟小冬的關係就在這樣壓抑的氣氛中變得緊張了起來。

杜月笙留意到兩個人的變化,他居中調停,希望兩個人的關係能夠維持都原來的狀態。姚孟二人給了杜月笙的面子,表面和好,但內心芥蒂難以消除。

所以,杜月笙在香港病逝後,姚玉蘭就帶着子女前往臺灣,孟小冬則一個人留在香港生活。

這一分別,則是十幾年。

姚玉蘭在臺灣的生活較爲安穩。姚玉蘭走夫人路線,和宋美齡的關係很好。她時常出席宋美齡和蔣介石在士林官邸舉辦的各種私人活動,生活輕鬆更加有趣。

與姚玉蘭相比,孟小冬在香港的生活較爲孤獨。她雖然不愁衣食,但體力漸漸不如從前,加上當時的香港時局也不太好,孟小冬的晚年狀態越來越讓人揪心。

此時,姚玉蘭和孟小冬的心結也漸漸淡了。她們本就是情投意合的好友,經歷過那麼多人生風雨。那個讓她們產生芥蒂的男人和那一段生活,已經是昨日往事,景隨人逝,漸漸遠離了記憶。

姚玉蘭再次寫信,要求孟小冬到臺灣,和她一起生活。

和當年一樣,孟小冬沒有拒絕,來到了臺灣。

在臺灣,姚玉蘭和她的子女承擔起了照顧孟小冬的責任。姚玉蘭的二女兒杜美霞把孟小冬當做親生母親一樣照料。杜美霞的兒子金祖武從小在孟小冬身邊長大,是孟小冬老年的寬慰之一。

姚玉蘭每天都會來到孟小冬的住處陪她聊天,杜美霞也會過來照顧孟小冬的飲食起居。孟小冬說過,哪一天杜美霞不來,她就有些不安心。

孟小冬在臺灣渡過了人生中最後的十年。1977年5月27日,孟小冬在臺灣病逝。

她前半生絢麗而又波折重重,生活在社會輿論之下;而她下半生則在好友姚玉蘭及其子女的關照下,安穩平淡,不失爲一種美滿的結局。

三年後,姚玉蘭病逝。

兩位金蘭姐妹,就這樣在緣分和善意的牽引下,各自成爲彼此老來的依靠,一起走向人生的終點。

以時人當下的價值觀來看,很難理解姚玉蘭爲何要把自己的老公和好友之間穿針引線呢?爲何好好的兩個老友要共侍一夫呢?

現在的人大概很難接受這種“共處”模式,但是放在男性三妻四妾的倫理背景下,似乎又能理解姚玉蘭的“賢惠”和“無奈”,也能解釋爲什麼孟小冬這種心高氣傲的女子最終嫁給杜月笙,一切都是歷經滄桑後的平淡而已。

兩個人的經歷反而說明了當下很酷的一種養老方式:找一個能和你一起終老的閨蜜,是人生晚年的一大幸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