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①

蘇軾

照野瀰瀰②淺浪,橫空隱隱層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注】

①此詞爲蘇軾被貶黃州作。其春夜行蘄水邊,過酒家,飲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枕臂醉臥少休。拂曉,見亂山攢擁,流水淙淙,宛如仙境,書此詞於橋柱上。

②瀰瀰,是水盛的樣子。

③層霄,即層雲。

④障泥,是用錦或布製作的馬薦,墊在馬鞍之下,一直垂到馬腹兩邊,以遮塵土。

1. 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寫詞人頻臨溪流,從馬上下來,等不及卸下馬鞍,即欲眠於芳草。既側面描繪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現了詞人的喜悅心情。

B. “莫教踏碎瓊瑤”一句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瓊瑤,本是美玉,這裏代指月色,水月交輝,有如晶瑩剔透的珠玉。此句傳神地寫出水月之靜美。

C. “可惜一溪風月”的“可惜”是可愛的意思,一溪風月惹人愛,寫出了風月之美及人的喜悅讚美之情。

D. 本詞寫作者愛惜一溪風月,不讓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曉,描寫了一個醉心自然、隨性灑脫、樂觀豁達的詩人形象。

2. “照野瀰瀰淺浪,橫空隱隱層霄”兩句精妙,請從藝術手法的角度簡要賞析。

1. B B項,運用了借喻的修辭手法;瓊瑤,這裏比作皎潔的水上月色。

2. ①側面描寫(或側面烘托):寫月下細浪漣漪層層湧起,空中雲朵依稀,側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過寫景營造出清爽明麗的意境,凸顯詩人愉悅之情。③疊詞,“瀰瀰”“隱隱”表現了水之盛、雲之淡,音律和諧,琅琅上口,聲聲悅耳。④對仗,“照野”對“橫空”,“瀰瀰”對“隱隱”,“淺浪”對“層霄”,對仗工整,富於音韻之美。⑤俯仰結合。“瀰瀰淺浪”是俯視,“隱隱層霄”是仰視。

【詳解】

本題考查把握藝術手法和鑑賞詩句的能力。作答時,指出詩詞運用手法,結合詩句具體分析;常見的藝術手法有用典、烘托、渲染、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對比手法、諷喻手法、象徵法、雙關法等。

“照野瀰瀰淺浪,橫空隱隱層霄”是歸途所見之景。瀰瀰,是水盛的樣子;層霄,即層雲。春夜,詞人在蘄水邊騎馬而行,經過酒家飲酒,醉後乘着月色歸去,經過一座溪橋,由於明月當空,所以才能看見清溪在遼闊的曠野流過。作者寫月下細浪漣漪層層湧起,空中雲朵依稀,側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作者使用疊詞“瀰瀰”形容“淺浪”,就把春水漲滿、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現出來了;又用疊詞“隱隱”修飾“層霄”,說雲層隱隱約約在若有若無之間;疊詞的運用,使詩詞音律和諧,琅琅上口,聲聲悅耳。野外是廣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間仙境中,詩人通過寫景營造出清爽明麗的意境,借景抒情,抒發自己忘卻了世俗的榮辱得失和紛紛擾擾的愉悅之情。另外,這兩句使用了對仗的手法;從寫景的角度看,這兩句使用了俯仰結合的手法。

翻譯

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幾絲淡淡的雲彩。白色的馬兒此時尚氣宇昂揚,我卻不勝酒力,在河邊下馬,等不及解下馬鞍,就想倒在這芳草中睡一覺。

這小河中的清風明月多麼可愛,馬兒啊可千萬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我解下馬鞍作枕頭,斜臥在綠楊橋上進入了夢鄉,聽見杜鵑叫時,天已明瞭。

這首寄情山水的詞,作於蘇軾貶謫黃州期間。作者在詞中描繪出一個物我兩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風光和自己的感受融爲一體,在詩情畫意中表現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適,抒發了他樂觀、豁達、以順處逆的襟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