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在京發佈《寫給中國人的健康百歲書:健康長壽專家共識》,首次從老年學、老年生理學等九大學科視角對“健康長壽”進行了科學審視,提出健康長壽的核心標誌是“高壽+自理能力”。(9月14日北京日報)

追求長壽是很多人的良好願望,古已有之,中外皆有。但長期以來,絕大多數人對“長壽”的理解就是活得久。但上述讀本卻告訴我們,活得久≠健康長壽,“高壽+自理能力”纔是健康長壽的核心標誌,這一“官方定義”有助於我們理性認識“長壽”。

如今,國人早已解決溫飽問題,正在走向全面小康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自己能長壽,以享受盛世帶來的幸福。尤其是很多退休人員或者老年人口爲了追求長壽平時積極參與各種活動,部分商家正是看中這種心理,推出了各種“長壽概念”的產品。

比如某些景區打出“長壽”牌,某些地方推出“長壽村”或者自稱“長壽鄉”,以吸引老年人羣來旅遊或長住。再如,一些商家推出“長壽水”、“長壽蘑菇”、“長壽保健品”等,而推銷長壽商品的主要手段是舉辦講座活動。總之,長壽類的產品很火。

值得注意的是,商家推銷長壽產品時大多以長壽老人爲幌子。例如宣稱“長壽村”裏上百歲的老人有多少多少,這個數字是否真實很難去核實,即便數字沒“水分”,但以“高壽+自理能力”來判斷,高壽老人未必都是健康老人,未必具備自理能力。

也就是說,當商家們主要以“活得久”來推銷產品時,上述讀本一方面有利於澄清商家片面理解、宣傳“長壽”,可倒逼商家準確宣傳,避免誤導消費者。另一方面,有望糾正消費者對“長壽”的理解,可幫助消費者理性消費,防止被商家忽悠。

追求長壽是每個人的權利,在醫療水平、營養水平不斷提升的今天,人們更有希望實現長壽。但是,我們不能片面追求“活得久”,而是應該追求有質量的長壽——既要活得長,也要活得好,還要活得快樂。但現實中真正有多少人能做到這三點?

先說活得長。儘管我們人均壽命顯著提高,70年來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上升爲77歲,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但同時也要看到,英年早逝的例子也不少,有的人過勞死,更多是因病致死。所以,要想活得長,從個人到環境,都應該向健康方向轉變。

再說活得好。什麼叫“活得好”?恐怕每個人對此理解不同,有人認爲喫得好、穿得好、有車有房,就是“活得好”;有的人把實現自己經濟奮鬥目標、身份奮鬥目標視爲“活得好”的標準。但“活得好”絕不能忽視健康指標,沒有健康都是空談。

也說說活得快樂。以老年人羣爲例,應該說大多數人都有退休工資,有豐富的退休生活,享受完善的社會保障,因此比較快樂。當然,也有少數老人因爲種種原因不快樂,覺得多活一天都是多餘,無快樂可談。我們需要爲老年人羣去提供更多快樂。

筆者以爲,有必要爲健康長壽制定具體的指標,比如“高壽”的年齡段應該明確;“自理能力”包括哪些具體能力,如何衡量,最好有參考指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