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某酒店负责人钟女士使用我们在业内首创的精准测额功能,获得信用快贷额度80万元,测额成功后无缝衔接贷款业务办理,有效缓解了疫情带来的资金周转压力。”建行有关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这位负责人所指的是建行“惠懂你”App2.0版本。除了利用大数据分析对小微企业进行全息画像,并在此基础上打造精准测额功能外,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让升级版“惠懂你”彰显了银行系科技实力。

从服务普惠金融到助力稳外贸,再到开放银行理念和实践的呈现,在此前闭幕的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科技成为各家银行吸引参观者目光的法宝,未来金融科技的赋能方向和发展趋势从中也可见一斑。

科技提升普惠服务能力

服贸会上,银行展区中有关普惠金融服务的展出是一大亮点。邮储银行设立了“普惠金融”专区,展现该行自觉承担“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社会责任,坚持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的定位。北京银行“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板块则展现了该行如何做好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据了解,该行积极落地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累计发放再贷款再贴现资金170亿元,其中落实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政策,向92户北京地区重点名单内的企业发放优惠利率贷款35亿元,小微和民营企业占比超70%。

而各行服务亮点的背后,是金融科技提供的助力。在疫情期间,线上服务成为服务普惠金融的标配,多家银行借力科技金融提供的保障,持续拓展普惠服务的边界。交行在疫情期间大力整合“线上抵押贷”“线上税融通”等在线普惠产品,打造集信用、担保、抵押类融资为一体的“融资服务包”,为新动能领域的增量投资、需求侧的消费升级提供在线金融服务。截至6月30日,该行普惠线上产品余额较上年末增加335亿元。

在拓展服务小微企业等普惠群体范围的同时,科技也大大提升了用户的服务体验。疫情期间,邮储银行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识别有信贷需求的潜在优质小企业客户,帮助困难企业解决资金需求,渡过难关。同时,该行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广“刷脸付”、智能票据识别等应用,推进金融服务智能化、高效化;远程授权机器人上线后,笔均处理时间由原来的30秒减至3秒。

此外,科技也在不断提升银行风控能力,进而提升银行服务普惠金融的意愿。“我们建立了基于大数据的企业客户图谱,帮助业务和风控人员深入了解客户‘朋友圈’,同时,建设风险数据智能化应用项目知识库,完成约1.6万个字段的外部数据质量探查和数据整合。”中行首席信息官刘秋万表示。

“我们用了数字化的手段,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生物识别等技术,用数据模型来为风险排查、信贷反欺诈、预警监测以及法律保障等控险、排险的功能提供支持保障。一方面,保证了我们银行信贷风险、信用风险的整体防控;另一方面,在我们的业务运行过程当中,对客户的信息安全、账户资金安全也是呵护有加。”建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交通银行的“交银连你我”,利用知识图谱技术,可用于辅助评估企业授信。图为参观者们在服贸会上争相体验利用图谱技术感受“六度分离理论”。本报记者刘志良摄

为稳外贸提供智能方案

作为服务“六稳”“六保”大局的重要内容,如何在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是摆在各家银行面前的一道重要考题。在近期的实践当中,多家银行通过科技赋能来迎接这一挑战,并初见成效。借着服贸会的大舞台,各家银行也将这个主题作为展示的重头戏。

其中,各家银行最新推出的产品备受瞩目。中信银行推出了为大型跨国交易网站下游商户提供收款便利的产品“信银致汇”,为国内电商客户提供一站式“开户、提现、结汇、融资”等服务,具备“安全、极致、普惠”的显著优势。同时,中信银行还上线了“一般贸易集中收汇”产品,该产品首创电商平台一般贸易出口商户自动收汇方案,解决目前该类客群面临的“收汇难、时效慢、风险大、费率高”等难题,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工行近日自主研发的“环球撮合荟”一站式全球撮合平台也在本届服贸会上亮相。该平台可以满足“走出去”与“引进来”企业的全流程、多元化金融需求。

而建行搭建的开放式跨境智能综合服务平台——“全球撮合家”平台也亮相本次展会。作为该行助力抗疫稳外贸的功臣,该平台共收集到境外抗疫物资需求近10亿件,梳理联络国内防疫物资生产和出口企业近千家,成功撮合重症呼吸机、防护服、口罩等各类医疗防疫物资出口近1.6亿件,覆盖28个国家地区。

服贸会上,工行展区尽显科技元素。隗晨阳 摄

在服贸会中行户外展区,工作人员指导参观者体验VR试车。钟航摄

开放银行实践持续深入

“近几年,国内商业银行依托各自优势,基于业务重塑和科技赋能积极探索开放银行创新,以API、SDK、H5为载体,通过开放用户体系与产品服务,建设场景生态。”农行网络金融部、科技与产品管理局副总经理谢凯表示,通过开放银行,借助“高频”互联网资源实现线上获客活客,带动“低频”的传统金融服务,是银行业务发展的内生动力。

开放银行在越来越多的业务场景中得到运用。以零售银行为例,众多银行把开放银行作为提升业务能力的关键所在。“以招行和百信银行为代表的零售银行已经将MAU(月活用户数)作为北极星指标,在开放观念上趋同于互联网平台,更加符合广泛互联网客群的消费习惯。同时,百信银行将开放API的调用次数和交易笔数作为重要的观察指标,以评价开放银行业务的活跃度和开放生态的生命力。”百信银行副首席战略官陈龙强表示。

“要聚焦客户在教育、医疗、出行、消费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积极建设开放互联的场景生态体系。以‘数字分行’作为连接客户的重要线上触点,把银行网点开到互联网平台上,实现低频金融交易与高频生产生活场景的无缝融合,为客户提供体验更佳的‘金融+泛金融’服务。”工行业务总监宋建华表示,下一步,该行要以开放的理念来深化场景生态建设,稳步推动相关业务转型发展。

农行副行长崔勇也认为,要通过开放银行建设来进一步发力信用卡业务,要定制接口和金融服务方案,加大输出,在通过合作方的系统嵌入账户+支付+消费+信贷的服务模式,来实现场景化的批量获客。

可以看出,银行业高度重视开放银行的生态理念和平台思维。未来,银行系在加强平台建设思维,打造良好的商业生态系统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银行需要具备强大的生态构建能力和敏捷的组织能力。生态伙伴的选择上,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深越好,能否共同经营客户、共同经营风险将决定双方能走多远。同时,决定银行能否和场景方高效协同的能力还包括高效运营交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合规管理能力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等。”陈龙强建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