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某酒店負責人鍾女士使用我們在業內首創的精準測額功能,獲得信用快貸額度80萬元,測額成功後無縫銜接貸款業務辦理,有效緩解了疫情帶來的資金週轉壓力。”建行有關負責人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

這位負責人所指的是建行“惠懂你”App2.0版本。除了利用大數據分析對小微企業進行全息畫像,並在此基礎上打造精準測額功能外,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讓升級版“惠懂你”彰顯了銀行系科技實力。

從服務普惠金融到助力穩外貿,再到開放銀行理念和實踐的呈現,在此前閉幕的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科技成爲各家銀行吸引參觀者目光的法寶,未來金融科技的賦能方向和發展趨勢從中也可見一斑。

科技提升普惠服務能力

服貿會上,銀行展區中有關普惠金融服務的展出是一大亮點。郵儲銀行設立了“普惠金融”專區,展現該行自覺承擔“普之城鄉,惠之於民”的社會責任,堅持服務“三農”、城鄉居民和中小企業的定位。北京銀行“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板塊則展現了該行如何做好支持“穩企業、保就業”工作,爲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提供精準金融服務。據瞭解,該行積極落地再貸款再貼現政策,累計發放再貸款再貼現資金170億元,其中落實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政策,向92戶北京地區重點名單內的企業發放優惠利率貸款35億元,小微和民營企業佔比超70%。

而各行服務亮點的背後,是金融科技提供的助力。在疫情期間,線上服務成爲服務普惠金融的標配,多家銀行借力科技金融提供的保障,持續拓展普惠服務的邊界。交行在疫情期間大力整合“線上抵押貸”“線上稅融通”等在線普惠產品,打造集信用、擔保、抵押類融資爲一體的“融資服務包”,爲新動能領域的增量投資、需求側的消費升級提供在線金融服務。截至6月30日,該行普惠線上產品餘額較上年末增加335億元。

在拓展服務小微企業等普惠羣體範圍的同時,科技也大大提升了用戶的服務體驗。疫情期間,郵儲銀行利用數據挖掘技術,識別有信貸需求的潛在優質小企業客戶,幫助困難企業解決資金需求,渡過難關。同時,該行還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廣“刷臉付”、智能票據識別等應用,推進金融服務智能化、高效化;遠程授權機器人上線後,筆均處理時間由原來的30秒減至3秒。

此外,科技也在不斷提升銀行風控能力,進而提升銀行服務普惠金融的意願。“我們建立了基於大數據的企業客戶圖譜,幫助業務和風控人員深入瞭解客戶‘朋友圈’,同時,建設風險數據智能化應用項目知識庫,完成約1.6萬個字段的外部數據質量探查和數據整合。”中行首席信息官劉秋萬表示。

“我們用了數字化的手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生物識別等技術,用數據模型來爲風險排查、信貸反欺詐、預警監測以及法律保障等控險、排險的功能提供支持保障。一方面,保證了我們銀行信貸風險、信用風險的整體防控;另一方面,在我們的業務運行過程當中,對客戶的信息安全、賬戶資金安全也是呵護有加。”建行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交通銀行的“交銀連你我”,利用知識圖譜技術,可用於輔助評估企業授信。圖爲參觀者們在服貿會上爭相體驗利用圖譜技術感受“六度分離理論”。本報記者劉志良攝

爲穩外貿提供智能方案

作爲服務“六穩”“六保”大局的重要內容,如何在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穩住外資外貿基本盤,是擺在各家銀行面前的一道重要考題。在近期的實踐當中,多家銀行通過科技賦能來迎接這一挑戰,並初見成效。藉着服貿會的大舞臺,各家銀行也將這個主題作爲展示的重頭戲。

其中,各家銀行最新推出的產品備受矚目。中信銀行推出了爲大型跨國交易網站下游商戶提供收款便利的產品“信銀致匯”,爲國內電商客戶提供一站式“開戶、提現、結匯、融資”等服務,具備“安全、極致、普惠”的顯著優勢。同時,中信銀行還上線了“一般貿易集中收匯”產品,該產品首創電商平臺一般貿易出口商戶自動收匯方案,解決目前該類客羣面臨的“收匯難、時效慢、風險大、費率高”等難題,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的空白。工行近日自主研發的“環球撮合薈”一站式全球撮合平臺也在本屆服貿會上亮相。該平臺可以滿足“走出去”與“引進來”企業的全流程、多元化金融需求。

而建行搭建的開放式跨境智能綜合服務平臺——“全球撮合家”平臺也亮相本次展會。作爲該行助力抗疫穩外貿的功臣,該平臺共收集到境外抗疫物資需求近10億件,梳理聯絡國內防疫物資生產和出口企業近千家,成功撮合重症呼吸機、防護服、口罩等各類醫療防疫物資出口近1.6億件,覆蓋28個國家地區。

服貿會上,工行展區盡顯科技元素。隗晨陽 攝

在服貿會中行戶外展區,工作人員指導參觀者體驗VR試車。鍾航攝

開放銀行實踐持續深入

“近幾年,國內商業銀行依託各自優勢,基於業務重塑和科技賦能積極探索開放銀行創新,以API、SDK、H5爲載體,通過開放用戶體系與產品服務,建設場景生態。”農行網絡金融部、科技與產品管理局副總經理謝凱表示,通過開放銀行,藉助“高頻”互聯網資源實現線上獲客活客,帶動“低頻”的傳統金融服務,是銀行業務發展的內生動力。

開放銀行在越來越多的業務場景中得到運用。以零售銀行爲例,衆多銀行把開放銀行作爲提升業務能力的關鍵所在。“以招行和百信銀行爲代表的零售銀行已經將MAU(月活用戶數)作爲北極星指標,在開放觀念上趨同於互聯網平臺,更加符合廣泛互聯網客羣的消費習慣。同時,百信銀行將開放API的調用次數和交易筆數作爲重要的觀察指標,以評價開放銀行業務的活躍度和開放生態的生命力。”百信銀行副首席戰略官陳龍強表示。

“要聚焦客戶在教育、醫療、出行、消費方面的金融服務需求,積極建設開放互聯的場景生態體系。以‘數字分行’作爲連接客戶的重要線上觸點,把銀行網點開到互聯網平臺上,實現低頻金融交易與高頻生產生活場景的無縫融合,爲客戶提供體驗更佳的‘金融+泛金融’服務。”工行業務總監宋建華表示,下一步,該行要以開放的理念來深化場景生態建設,穩步推動相關業務轉型發展。

農行副行長崔勇也認爲,要通過開放銀行建設來進一步發力信用卡業務,要定製接口和金融服務方案,加大輸出,在通過合作方的系統嵌入賬戶+支付+消費+信貸的服務模式,來實現場景化的批量獲客。

可以看出,銀行業高度重視開放銀行的生態理念和平臺思維。未來,銀行系在加強平臺建設思維,打造良好的商業生態系統方面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銀行需要具備強大的生態構建能力和敏捷的組織能力。生態夥伴的選擇上,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深越好,能否共同經營客戶、共同經營風險將決定雙方能走多遠。同時,決定銀行能否和場景方高效協同的能力還包括高效運營交付能力、風險管理能力、合規管理能力和資產負債管理能力等。”陳龍強建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