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左岸

來源:懂懂筆記(ID:dongdong_note)

在UP主“何同學”曾經爆紅的那部5G體驗視頻裏,百度網盤在5G網絡下不到100KB的下載速度,以一個彩蛋的形式出現在了視頻中。那一幕,滿屏都是“衆生平等”、“公開處刑”等一系列略帶嘲諷的彈幕。

確實,無論你擁有多快的網速,不開會員永遠只有幾十KB的下載速度是用戶對百度網盤長久以來的吐槽點。而在這個巨大槽點的背後,是其將近4000萬的月活用戶。

吐槽的不僅是用戶,百度網盤官方也無數次表達了自己的無奈,高昂的成本之下“用愛發電”成爲其日常狀態。

按理說市場有如此龐大的用戶基數,用戶又有巨大的需求,網盤本應是一個充滿巨大潛力的市場。但過去以來,我們不斷聽到的聲音是“XX又退出網盤市場”。顯然,網盤本身是難以賺錢的,除非入局的玩家“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例如,最近這兩個剛剛進入遊戲的新玩家……

總有誘人一面的網盤市場

近日,阿里和迅雷相繼上線了個人網盤業務。顯然這兩家企業拓展新業務都是爲了結合自身的發展需求,目的不是通過網盤盈利,而他們的入局又能否改變網盤行業的現狀?

過去十幾年網盤領域的競爭者來來回回,無數巨頭進進出出。我們的家庭寬帶從曾經的撥號上網到現在的百兆光纖,移動網絡也從十幾KB每秒的2G變成了現在上百M/s的5G。但無論網絡技術如何進步,個人網盤依然還是當年的模樣。

歐美市場最早的個人雲儲存概念可以追溯到本世紀初的一批BT下載站點,因爲用戶有下載內容資源的需求,所以誕生了諸如Rapidshare這樣的上傳下載託管服務網站。而國內市場的個人雲儲存理念,最初是應對網絡郵箱用戶的存儲需求,在2008年Dropbox的上線才讓國內的個人用戶有了網盤的概念。

這之後,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大量企業開始佈局個人雲儲存,包括新浪微盤、快盤、迅雷雲盤,115網盤不斷湧現,百度、360、金山、騰訊等巨頭也先後入局,整個網盤行業進入了跑馬圈地的階段。

發展初期,入局的企業爲了爭奪市場和用戶打出的“牌”都差不多,無非就是通過前期“免費”模式,給用戶提供更大的空間以及更好的上傳及下載體驗。某種意義上看,此舉和現在各個互聯網企業在新賽道燒錢搶用戶的做法沒什麼不同,但隨着用戶體量越來越大,網盤的運營成本自然也就水漲船高,“免費”戰略難以長久持續。

同時,由於網盤用戶之間的互相連通,導致一段時間內網盤也成爲盜版、不良信息、侵權內容、泄露隱私的重災區。這也是網盤不斷成爲相關監管部門重點“關照”領域的原因,相信絕大多數用戶都遇到過自己網盤裏的“學習資料”突然變成“8秒視頻”的情況。當然在用戶使用體驗之外,這些盜版、侵權內容的存在也給網盤平臺帶來了無數的版權糾紛。

所以,監管日益加深以及難以明朗的商業化態勢之下,從2016年開始包括新浪、網易、金山、華爲、騰訊、360等企業陸續全部或者部分關停了個人網盤業務。

但行業洗牌並不代表用戶需求的降低,伴隨着移動終端、通信技術的發展,用戶對於個人雲存儲的需求其實是在不斷提高的。根據艾媒諮詢統計的數據顯示,近五年來除了2017年行業用戶規模下降(因此2016年起一大批企業退出網盤市場)之外,之後每一年市場都保持着一定增量。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個人雲儲存行業的用戶規模已經達到4.01億人,遠超2016年同期水平。

整體向上發展的行業大趨勢,或許也是阿里和迅雷在這個時候重新選擇入局網盤市場的一個理由。當然,除此之外二者也有出於自身業務協同方面的考量。

“阿里這時候選擇進入C端的個人網盤領域,一個最大的依仗就是今年上半年得到爆發性發展的釘釘應用。線上授課以及辦公的發展,使得釘釘的用戶對於雲存儲相比以往有了更高的需求。”相關互聯網行業分析師對懂懂筆記表示,阿里自然是希望把這部分用戶完全留在自己的生態圈裏。所以個人網盤業務的推出,並不是奇怪的事情。

至於迅雷,該人士分析指出:“迅雷更多是爲了企業自身的轉型,下載工具出身的迅雷目前主業已經完全被時代拋棄,過去在區塊鏈業務嘗試也並不成功。最重要的是,過去迅雷因爲不符合蘋果的規則,一直被剔除在蘋果商店之外,這讓它失去了大量的iOS用戶,直到前不久才恢復上架。這次推出網盤業務也是爲了更好的拉攏用戶。”

考慮到網盤方面的投入產出,對於財大氣粗的阿里來說可以等閒視之,畢竟這個業務能否實現盈利並不重要,阿里只是單純地將其作爲自己生態配套的一部分。但是轉型中的迅雷可能思考的就要更多一些了,畢竟從過去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來看,網盤絕不是一門能賺錢的生意。

誰能玩轉網盤的“無限遊戲”

目前網盤市場是百度網盤一家獨大的格局。根據艾媒諮詢發佈的報告顯示,截止今年7月百度網盤擁有月活3983.2萬人,位列行業第一。而排名第二、第三的騰訊微雲以及115網盤,分別擁有437.4萬和385.7萬的月活,與百度相差甚遠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存在。某種意義上來看,百度幾乎可以說“壟斷”了整個國內個人網盤市場。

但即便擁有絕對領先的市場份額以及將近4000萬月活用戶,百度網盤依然不是一個賺錢的業務。就像近兩年百度在C端用戶心目中整體不佳的形象一樣,雖然大部分網盤用戶都在用百度,但市場口碑並不理想。

其中吐槽最多的,就是非會員功能受限,也就是非會員下載和上傳文件時的超級“龜速”,以及不斷地提醒下載失敗——這也是“何同學”在那個火爆視頻裏吐槽的原因。

尤其是吐槽的不僅是用戶,百度網盤官方也表態網盤業務成本高昂、收入有非常有限,自己一直是是“用愛發電”。

“用愛發電”從某個角度上來看並沒有錯,網盤確實是一個成本非常高的生意。對此,相關行業人士對懂懂筆記表示:“首先,每一個企業建造一個數據中心的硬件成本都是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級別的,其次保持這個數據中心持續運轉的成本也是非常高的,基本上電費一年光就得上億元,這也是很多企業都選擇將數據中心建設在相對偏遠城市的原因,因爲那裏的電費更便宜。此外,傳輸數據所需要的帶寬費用,也是每年按億元級別計算的。”

我們看到現在諸如蘋果、亞馬遜、阿里、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依然會選擇自建數據中心,是因爲它們本身有大量的數據需要儲存,並不是因爲要發展個人網盤業務。另外成本是需要和營收對比的,如果營收夠高,成本自然不是什麼問題,因此巨頭們爲了業務發展不惜重金投入也要自建數據中心,因爲背後有每年不斷增長的營收來支撐。

但是在個人網盤領域,營收增長卻沒有那麼容易。

在成本幾乎相同的前提下,商業化一直都是個人網盤領域的最大難點,缺乏很好的商業化前景,正是2016年很多企業選擇放棄網盤業務的根本原因。

目前個人網盤業務主要有兩種營收渠道,付費購買空間以及購買會員,此外還有小部分廣告營收。其中,蘋果的iCloud採用的就是購買空間,2TB每年需要816元費用,價格並不便宜;百度則是會員制,用戶通過做任務的形式可以免費獲得2TB的空間(會員也可以獲得更多空間),但非會員限制下載速度,目前百度網盤的會員價格爲96/年,超級會員爲263/年(連續包年價)。

無論是購買空間還是會員制,個人網盤的商業化在國內用戶中的滲透率都不高。根據QuestMobile此前公佈的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底,百度網盤的付費滲透率僅爲10%左右。前不久曾有傳言稱百度即將拆分百度網盤,讓其尋求在科創板獨立上市的機會,據稱估值可達300~400 億元。對此,百度方面的回應是,不予置評。

顯然,即便百度網盤在C端市場有着絕對的優勢,但只有用戶沒有利潤是它始終無法解決的難題,而且它也不是一個年輕的項目。從2012年誕生至今其已經走過8個年頭,期間無數競爭對手倒下,又有無數競爭對手站起來,雖然其始終保持着市場領先,但卻始終沒有呈現出良好的商業化突破。

這種尷尬的情況長期持續,早就耗光了外界的信心,甚至在很多人眼裏網盤就是一個典型的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關於網盤的商業化前景,相關互聯網行業分析師分析指出:“網盤這種工具性應用的商業化空間本身就很小,工具型應用的商業化應圍繞着企業自己所能提供的核心價值,而網盤的核心價值就是雲存儲,也就是存儲空間和在線服務。所裏,最理想的收費模式應該是iCloud或者 Dropbox那種存儲空間收費的形式。“但是分析人士也強調,在國內網盤大戰期間,各家爲了爭搶用戶選擇了免費空間打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摧毀了最爲理想的收費形式。

“現在用戶免費就能獲得2TB的儲存空間,這已經夠絕大多數用戶使用了,所以百度網盤的用戶也沒有購買慾望,平臺只能從速度這方面下手,但這是極其影響用戶體驗的。”上述分析師強調,幾乎很少有用戶斥責蘋果的iCloud服務,是因爲用戶既然決定花錢購買就說存在使用需求,“而且蘋果也保證了用戶購買之後的使用體驗,目前百度網盤沒做到這一點,是因爲用戶不會感激你免費給的空間,但會苛責非付費會員遭遇的限速。”

曾經的網盤大戰攪亂了國內網盤市場的商業化模式,如今的倖存者們只能通過會員、內容、廣告這種喫力不討好的形式來獲得營收。這種尷尬的局面使得個人網盤市場雖然用戶規模很大,但想象空間卻非常小。即便有這樣的業務(公司)獨立上市,又能指望資本市場給予什麼支持?

【結束語】

網盤市場就像一個圍城,外面的玩家看着裏面龐大的用戶基數流口水,都想進來分一杯羹;裏面的玩家揹負着巨大的經營成本,卻始終無法獲得更好的商業化突破。

從當年的網盤大戰,到後來2016年開始的集體退潮,再到現在阿里、迅雷的重新入局,好似個人網盤市場的一個輪迴,而且是一個無限遊戲。借用電影《信條》中的一句臺詞:你的人生才走了一半,我的人生已經走到終點,接着往下走,我在起點等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