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興趣纔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

這句話究竟對不對?我想說,一點錯沒有,可一個人真的能靠興趣活一輩子嗎?

大概有,但可能很少。這個世界就是如此殘酷,當你把興趣當成工作,拿它來謀生,最後你會痛苦也就焦慮,甚至會絕望,無一例外

心理學家Paul J. Silvia把興趣稱爲“知識型的情緒(knowledge emotion)”

所謂“知識型的情緒”,和我們熟知的喜怒哀樂不一樣,指的是能引發我們對“知道更多”好奇的情緒。比如,困惑、驚奇、敬畏都屬於知識型的情緒,他們都指引人們去知道更多。

衆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促進我們學習和探索。可大家不知道的是,一個人把興趣當作工作後會自然而然出現疲倦感。

根據心理學來看,一個人對事物的興趣會隨時間產生變化,“三分鐘熱度”是常態,要對一件事物產生經久不衰的興趣、始終覺得ta很有意思,需要我們首先投入經年累月的努力。(這一點會在後文詳述)

我做自媒體到現在已經有4年了,雖然不是什麼大V,但各大平臺積累粉絲數也早已超過30W。

一開始我寫作的時候懷揣着非常高的熱情,幾乎每天都能更新一篇優質長文,自己還很享受其中,而且後來被各大平臺邀請入駐,基本一篇文章的收益最高曾達到過萬元,當時充滿着各種幻想,認爲興趣真的是一個人的老師。

結果過了一年後,我寫作的動力也漸漸減少,寫優質乾貨內容的動力也逐漸減少。這麼多年過去如果我現在再形容寫作的過程,跟喫屎差不多。

曾經對寫作充滿幻想,到現在對寫作嗤之以鼻,我都不敢相信這是曾經認爲救贖自己的工作。

這倒是有點像張藝謀說過的一句話,他說電影拍到三分之一,就知道這個電影是不是垃圾,但是有投資方管着,必須拍下去,哪怕直到最後拍出來一坨屎也得拍

我們該如何應對這種“喫屎感”?

當興趣成爲工作後,我們逐漸開始產生疲憊感,那麼是否有什麼辦法可以對抗這個感覺呢?

我自己從這幾個角度在調整,希望可以給予你一些有效的幫助:

1、全身心地投入生活。

根據心理學研究來看,生活投入程度和對生活的興趣呈正相關,生活投入程度高的人,對生活的興趣也更高。

投入的生活,聚焦於滿足感而非愉悅感,他們會盡可能嘗試各項活動,而不是隻挑眼下會帶給自己愉悅感的。這種追求充實的滿足,而不是當下的愉悅的生活方式,更能幫人建立對生活的興趣。

比如當你把興趣當作工作後帶來了收益,你會非常高興,但研究發現,物質帶來的快樂是短暫的。金錢可能讓你快樂一時,但無法令你對生活更感興趣。

所以你需要體驗你需要繼續體驗興趣本身帶給你的愉悅感。

2、堅持做下去,處理焦慮情緒

根據大部分類似經歷的人經驗來看,應對興趣下降感時,大家無一例外選擇把事情堅持做下去。

就像我自己,即便我從寫作獲得的激情早已不像之前那樣突出了,但我還是堅持把寫作進行下去。這個感覺就像性工作者長期接客造成的無感。

好多時候很多人經常還因爲焦慮造成思想負擔過重,比如有些人會想這些事情做一段時間還好,如果長時間做,做好多年,幾十年,這個過程既無聊又讓人絕望,而且整個過程毫無樂趣可言,對人既是一種考驗,又是一種摧殘。

但焦慮和想太多之間的關係是雞生蛋,蛋生雞的關係。我們會因爲焦慮而想太多,也會因爲想太多而焦慮。

一般來說生理焦慮和認知焦慮相互推動,所以人一旦陷入焦慮情緒中很難自拔。打破焦慮的增強循環,就是要立馬行動起來,轉移注意力,最快速的方式是運動,把焦慮降下來,就不會想那麼多沒用的事情了。

3、提升感受力,體驗正念生活

想讓生活變得更有意思,需要我們調動自己全部的感官,全然感受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我們有時候會覺得什麼都沒意思,生活無趣而索然無味。

但要想把日子過得有意思,你首先要調整自己的生活態度,打起精神來,細緻地、投入地品味你自己每一個當下的感受。

這個感覺恰似一種主動“喫屎”然後細細品味“屎”的滋味。

最後寫下這篇文章就是想說,世界的真相是枯燥和乏味。天資聰穎或者自帶光環的人有很多,不過大部分人得跟作者本人一樣,苦逼地慢慢耗,好在知道了那些巨牛逼的人也一樣艱苦,一樣會沒靈感,一樣得慢慢耗,人生多少會少一些孤獨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