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你好:

遇見便是緣分,很高興在此與你邂逅!今天,老向想跟您聊聊的是,漢服=奇裝異服,化妝=濃妝豔抹?大學輔導員不該如此淺薄!

我不穿漢服,但聽過見過的漢服那些事兒,還真不少。漢服雖美,爭議也挺多。

我們總聽說,誰誰誰穿着漢服卻被當成了和服、韓服,又或者是被當成表演節目的人。我們總以爲,那些通常都是一些路人、大爺大媽等上了年紀的人。畢竟漢服復興也沒多久,知道的人並不多,多少可以理解。

令人訝異的是,即使是學歷很高的人,也不一定能夠了解漢服,就是了解也不一定能接受。我有個朋友是個古風迷,很喜歡漢服,可是他父母卻死活不同意她穿出門,覺得穿這種衣服出去丟人現眼。令人咋舌的是,她父親還是個歷史老師呢。

去年老向也聽說過一個新聞,就是某學校的輔導員看到倆學生穿着漢服,卻認爲那是奇裝異服,甚至威脅要勒令退學。無獨有偶,前幾日我又去某漢服貼吧閒逛的時候,又看到了一條比較類似的帖子,漢服,又被輔導員當成了奇裝異服

該貼講述的是樓主的輔導員在某蛋糕店的所見所聞,圖片中的中學生們不是樓主。根據樓主的發帖來看,其實以前該輔導員就對她們穿漢服頗有微詞。

實事求是地說,僅憑樓主的這一張圖片幾段文字,我們並不能斷定什麼。學生們應該是化了妝的,但老師說的濃妝豔抹,誰又知道呢?大聲喧譁的情況應該是有的,因爲一羣青春期孩子聚到一起,肯定會聊得很歡。至於打情罵俏,我覺得有點過度描述。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該輔導員眼中的漢服的確是奇裝異服,將別人肖像上傳至網絡且沒有打碼,屬實不怎麼合適。說實話,作爲一個大學的輔導員,怎麼說也是高學歷的知識分子了,在2020年這個信息爆炸的社會,居然也能把漢服當成奇裝異服,真的有點淺薄了。畢竟只要有一部手機,就很可能看到漢服的相關資訊和視頻。

稍微科普一下:漢服幾千年來便是我們的傳統服飾,最早可追溯至黃帝時期,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一直到了明朝末年,它纔開始消逝,其歷史不可謂不悠久!

漢服的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因此不要以爲只有漢代的服飾才能稱爲漢服,即使唐朝、宋朝、明朝的服飾也能統稱爲漢服。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左傳》。古人把漢服的地位捧有多高,不言而喻了。

漢服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因此將漢服視爲奇裝異服,很不應該——這世上有哪個民族會把自己的民族服飾當成奇裝異服呢?我們看見日本人穿和服、韓國人穿韓服,都會稱讚他們把自己的傳統文化保留得好,也會驚豔於他們服飾的精美和優雅,爲什麼漢服就是奇裝異服?

可見漢服復興真的十分有必要,畢竟一個民族怎能沒有自己的民族服飾?當然,穿漢服的人也該儘量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爲它會影響別人對漢服的印象。雖然可能你只是把它當成一件漂亮的衣服而已,但你舉止得當會讓漢服更受待見,行爲不端則會使人們反感漢服。

圖源:老妖-choco

漢服本身小衆的情況下,喜歡的又主要是年輕女學生。這裏我要提醒諸位的是,穿漢服並不一定會帶來讚美,反而可能遇見刁難,我理解一些同學們穿漢服上街之前忐忑不安的心情以及決定穿出去時咬咬牙豁出去的決心,但是仍然有必要對一些刁難、反對、調侃、搗亂的聲調做一些心理預期。

遇見反對的聲音你說什麼?心裏最好大致有個譜。遇見罵你的怎麼辦?戲謔的怎麼辦?硬說你穿山的怎麼辦?問你爲什麼穿和服的怎麼辦?遇見反對的老師怎麼辦?準備幾句說辭來應對,並且不要把反對的聲音放在心上(某網友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