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我國雖然贏得了戰爭,可爲此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80年代初衛生勤務部門統計顯示,總共有近15萬人陣亡,直接減員人數超過36萬。如此慘重的代價,真的值得嗎?直到後世也一直爭論不休,當初中國到底爲什麼要發起抗美援朝?直到抗美援朝戰爭結束14年後,美國人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若非當初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損失太大,美國或許就不會考慮14年後中國的警告,而是直接越過北緯17度線對南越發起進攻。但考慮到中國軍隊可能介入,纔沒有入越參戰。

其實對於抗美援朝,我國學者也有自己的解釋。不少學者認爲,正是因爲抗美援朝徹底改變了我國在國際當中的形勢。如果沒有這場戰爭,很可能會極大拖延我國的發展,甚至很可能影響到我國國之重器原子彈的研發。原來當初的抗美援朝背後,還有很多不爲之人的考慮與權衡。

抗美援朝發生於1950年,我國參戰的理由固然包括抵制美國的入侵,但這背後卻也有蘇聯的慫恿。那時的蘇聯並不願意直接與美國交鋒,而是希望有其它國家代爲出兵幫朝鮮抵制美國的入侵。而中國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戰鬥力方面,自然是蘇聯的首選。當我國同意出兵後,尤其在朝鮮戰場上成功抵擋住了美國的攻勢,甚至形成與美國的拉鋸戰,雙方陷入對耗。爲了堅定我國在前線抵擋美國的決心,蘇聯在那段時間裏將大量先進的武器裝備和彈藥運往中國,同時也派遣了大批專家援助中國提升基礎工業能力,建立了大量的工廠並提供了不少蘇聯的先進設備。反之,如果沒有抗美援朝的而付出,中國不可能得到蘇聯如此全力的支持和援助,也就很難爲中國工業後來的發展打下基礎。

不止如此,我國真正開始研究原子彈起於1954年,但進度其實一直不理想。後來赫魯曉夫在執掌蘇聯時遇到各種困難,急需有分量的國家帶頭給予支持。因爲我國在朝鮮戰場的出色表現也令中國在國際上以及蘇聯陣營中打響了聲明,擁有了足夠分量的話語權。最終我國願意表態支持赫魯曉夫,而他也將幫助我國研發原子彈。倘若沒有朝鮮一戰,蘇聯還會如此看重我國嗎?恐怕看重的程度,還不至於將原子彈這樣的利器研發技術“交給”我國。

另外,朝鮮一戰的威懾力至今都存在。如今的美國軍校依舊會拿出朝鮮戰爭的案例進行分析、解讀,而在當時對中國的重視可不只是蘇聯,還包括美國。當中蘇關係破裂後,美國立刻見縫插針極力拉攏中國,那一段時間也是中美建交後關係最爲親密的“黃金期”。美國爲何極力拉攏中國?三個原因。第一,朝鮮戰場上雖然中美和談解決,但美國並沒有贏,這對於裝備先進、兵力強盛的美國而言其實就是輸了。對此美國人也很釋然,畢竟見識過中國士兵的強悍和嚴明的紀律,對這樣的對手給予了尊敬和認同。也因此,當中美建交併且開始了蜜月期後,並沒有引起美國內部太大的反彈。而這背後,實則就是將美國打服了。

第二和第三個原因,便是中國同樣掌握核武器,外加中國還是蘇聯陣營當中的“重量級”成員。如果中美改善關係,對於蘇聯陣營的衝擊絕對不小。但這一切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中國在歷次戰爭中打出了自己的威風和話語權,也打出了自己的“分量”。正因爲如此,最終美國選擇拉攏中國,也間接幫助中國熬過了那段最艱難的時期。總而言之,如果沒有抗美援朝的勝利,美國或許會更肆無忌憚,而我國的發展恐怕也會滯後很多。所以,這場戰爭雖然未贏,但卻爲中國贏得了未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