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拆除違建,重修路面,小區面貌煥然一新。

一年前,小區違建橫行、路面坑窪、還沒有路燈。“到了晚上都不敢出來,黑乎乎的。”提起小區以前的環境,64歲的姚德才直搖頭,但最近這一年來的變化,卻讓他忍不住點贊,“這一年變化太大了,環境好了,違建拆了,路面重修了,還給裝上了路燈……”

無物業小區有了“管家”

氮肥廠小區位於梨園鎮,共兩棟樓、108戶居民,由於歷史遺留問題較多,小區一直處於沒有居委會管轄的狀態。隨着梨園鎮各小區實行網格化管理,2019年3月,鎮政府將氮肥廠小區的日常管理工作和行政工作交給了京洲園社區。

爲進一步瞭解小區情況,掌握一手材料。從去年4月初起,京洲園社區黨支部書記於德寶便對小區開始查看走訪。“一走進小區,我們就發現違建比較多,小區環境可以用‘髒亂差’來形容。”這樣的社區環境,讓於德寶心頭一震,“既然現在這個小區已經歸屬京洲園社區,我們就要負起責任。”如何解決這個“老大難”問題,改變小區面貌,還居民一個優美的生活環境,成了擺在社區眼前的“頭等大事”。

居民傾訴心聲盼整改

如何改、怎麼改?還得聽小區居民的。“他們住在這裏,感受最真切。”社區工作人員多次走訪小區,通過訪問、入戶、觀察等多種形式瞭解小區的情況,通過社情民意調查,瞭解居民真實感受。

盼了多年,終於有了“大管家”,小區居民們迫切地說出了心裏話:“有人佔用公共區域和自行車棚,自行在院內搭建儲物間和鐵皮房子。”“車棚裏面安裝了很多電源,電動車都在那裏充電,存在重大的消防安全隱患。”“小區道路30年都沒修過了,地面坑坑窪窪,出行很不方便,尤其是一些殘疾人,殘疾車都推不動。”“小區外有一條約500米長的背街小路沒有路燈,尤其是冬天天黑得比較早,晚上出行很不方便。”

幾天的走訪調查,讓社區工作人員觸動很大,大家總結分析,要想讓氮肥廠小區“舊貌換新顏”,首先就要拆除違建。社區工作人員找來院裏的黨員代表和居民代表,召開座談會,讓大家暢所欲言。有居民說:“其實搭的小鐵皮棚子也沒啥大作用,就是用來堆放一些捨不得扔的閒置物件,別人要拆,我就拆。”

小區拆違建換新顏

態度明朗,事兒就好辦了。2019年8月21日,鎮規劃部門、京洲園社區居委會和通運達物業公司三方達成了拆違方案,並經居委會、物業和居民代表三方協商後決定,物業公司將在拆違完成後重新鋪設小區的整體路面、安裝監控設備和照明燈、修建自行車棚、修繕污水管道、砍伐危險樹木並進行補種,美化小區環境。

不到10天,小區裏的違建全部拆除。一週後,所有的建築垃圾也完成清理。社區工作人員帶領熱心居民,利用週末進行全院大掃除。“拆違”結束,30年沒修整過的小區路面重新進行了硬化,路兩側安裝了路燈。“看到孩子在寬敞的空間裏嬉戲玩耍,我們真的很開心。”居民路書蘭說。

歷時一年,氮肥廠小區“面子”潔淨了,“裏子”提升了,老人帶着小孩在門前玩耍,傍晚路燈亮起時,夜歸的居民再也不用打開手機照明燈了。爲了讓小區變得更好,居委會還在小區內成立了一支治安巡邏隊,將大家組織起來看好自家門,保護好自家環境,極大地調動了居民自管自治的積極性。如今的小區,讓居民有了更強的歸屬感、幸福感。

記者:田兆玉

攝影:常鳴

編輯:楊莉

責任編輯:李豔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