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隨着飛機輪胎落地聲響,杭州市農業農村局選派赴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開展農技幫扶的12名專家順利抵達了凱里黃平機場,我作爲其中的一員,既興奮又緊張。

圖爲陳凡(左二)在黔東南稻魚基地進行病防指導。

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是實現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我作爲團隊唯一的民革黨員,深知“三農”在民革參政議政、社會服務方面的重要性,此前也多次參與了省、市民革組織的農業科技下鄉服務,而這次的黔東南幫扶更讓我有了不一樣的感受和收穫。

在熟悉瞭解了當地農業生產的總體情況之後,第二天一早,我們便兵分幾路,趕赴自己的幫扶崗位,開展農技指導工作。

精準把脈 獻策產業“造血”

黔東南州風景優美、生態環境優越,茶葉、水果、水產、蔬菜、畜牧、中藥材門類齊全,可是“黔貨”知名度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優質不優價,這些問題成了農業“成長的煩惱”。

我多次與當地技術人員、經營主體座談交流,從“水產品市場特點”“漁業產業的科技支撐”“漁業標準化建設和品牌建設”的話題,再到“水產養殖模式與技術試驗示範和標準化示範應用”“漁業技術人員和農民培訓”的話題,無話不談、開誠佈公,這讓我能夠深入瞭解當地傳統農業的精華與智慧,深刻領會其生態優勢和發展難題,從而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提出了轉變生產理念,加強生產模式和經營方式創新,出臺稻田綜合種養的土地流轉優惠政策等建議,爲強化農業“造血功能”獻計出力。

每週四晚上是我們專家隊的集中交流時間,即使再晚再累,隊員們都雷打不動地在微信交流羣裏“打卡”,分享一週的工作成果、梳理遇到的問題、交流下週的計劃。這對拓展幫扶思路有很大好處,有不少實際困難就是在大夥的“頭腦風暴”中找到解決方案的。

精準發力 傳授漁技真經

黔東南州水產苗種需求量大,本地生產基地少、供應不足,外來苗種流通量大,防疫檢疫工作基礎薄弱。我到崗後正好碰上從江縣大面積發生病死魚情況,於是我與當地科技人員多次深入從江縣谷坪鄉五一村、高增鄉高增村等12個稻田綜合種養點,開展鯉魚等病死魚的流行病學調查。

通過仔細勘查,我提出在水源下游設置外來魚種暫養隔離池、適時放養、加強魚種檢疫等技術要求,以提高稻田養殖鯉魚苗種的成活率;對發病和死亡魚池,我提出採取阻斷水源防止蔓延、停止高溫季節放魚、水體(魚池)徹底消毒等應急技術措施。在貴州省水生動物病原檢測手段缺失的情況下,我積極與工作單位杭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總站聯繫,把樣本送回杭州實驗室進行病原檢測,病原檢出後,又與浙江魚病專家聯合會診,提出了具體的處置建議。同時,爲了加強黔東南州水生動物病害防治工作,我還自費採購了顯微鏡、解剖工具、水溫計、檯秤等小儀器贈送給黔東南州水產站,並聯系寧波大學送來細菌培養皿等用具。

稻漁綜合種養是農業助推脫貧攻堅的九大重要產業之一。黔東南州由於土地破碎,觀念陳舊,基礎投入少,稻田設施差,養殖品種單一,產量和效益不高。我與當地科技人員多次深入鎮遠縣蕉溪鎮田溪村、凱里市三棵樹鎮格細村、三穗縣八弓鎮芭蕉村等稻漁綜合種養試驗點,檢查水稻生產情況,考察養殖品種鯉魚、臺灣鰍、黑斑蛙和中華絨螯蟹等的生長和生產情況,現場手把手向養殖戶示範抓魚的操作方法,讓他們基本掌握了稻魚綜合種養需遵循的規律和訣竅。

技術幫扶 授魚更要授漁

山海相擁情依依,扶貧先扶智,授魚更要授漁。對於長年奮戰在農業一線的幫扶專家隊員來說,我深知農民缺少技術的難處以及掌握技術的重要性,於是我竭盡全力將多年積攢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毫無保留地運用到幫扶實踐中。

“創業致富帶頭人暨稻田綜合種養模式與技術培訓班”是黔東南州農委會爲我提供的授課平臺。開課當天,60餘位臺江縣排羊鄉九擺村及附近的農戶和當地專業技術人員趕來培訓。我從稻田養魚的“前世今生”、杭州稻田綜合種養主要模式、稻田養鱉技術和黔東南州稻田綜合種養的思考等四個方面,圖文並茂地介紹了杭州稻田綜合種養的理念。通過稻田養鱉、養蛙、養魚等成功案例的分析,分享了品牌打造、產業鏈延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經營方式和經驗,用先進的種養結合理念和經驗幫助當地農民轉變觀念和思路,提升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授課效果非常好,結束後很多農戶和技術人員拉着我諮詢探討,從他們的眼裏,我看到了他們對科學養殖和農業技術的熱切向往。

在幫扶期間,我還積極走村入戶。我曾受邀去臺江檯盤鄉某稻田養蝦戶進行現場技術指導,現場解答各種生產實際問題;調研臺江縣陽芳村巴拉河流域的某河灘地,爲有意投資漁業的工商業主提供水產養殖場建設的評價意見。當地農民高興地說:“感謝專家現場‘把脈’,給我們送來了先進理念和實用方法!”

這趟可貴的經歷無疑架起了連接杭州與黔東南三農人的橋樑。回到杭州後,我還常常接到當地農戶和技術幹部的諮詢電話,還接待了黔東南州來杭培訓的團隊,從而讓我的專業優勢得以繼續發揮。

(作者陳凡,系民革杭州市上城區基層委員會黨員,杭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