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和某金融機構負責人交流,末了他感慨道,“銀行的人才結構不均衡,傳統思維太重、互聯網思維不足,要重點加大對互聯網人才的引進。”

這兩年,類似感慨聽過很多,也有不少銀行人找我討論“什麼是互聯網思維”、“如何培養互聯網思維”等話題。可一旦對這類耳熟能詳的詞彙較真深究,往往發現我們所知不多,只不過在人云亦云。

那麼,站在金融從業者的視角,如何纔算互聯網人才呢?其實,這兩年銀行一直尋找懂場景、懂運營的人才,金融科技公司則從銀行金融市場部挖了很多專才,發揮其獲取資金的長項。

在這種交流、融合過程中,金融行業的互聯網人才標準也呼之欲出了。

(1)知識跨界

金融與場景融合、金融與科技融合,業務在跨界,知識也應跨界,否則必然成爲業務跨界的掣肘。

問題是,越是人才,越不願意跨界,如托馬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略帶悲觀的談道:

“多數科學家從不改變自身觀點,新理論之所以獲勝,是因爲舊理論的追隨者會逐漸去世,而新一代的人通常喜歡新的理論。”

多數人不願意跨界,少數跨界的人,就成了人才。

(2)開放心態

知識跨界的前提是心態開放,願意改變,願意接受新知識。

(3)終身學習

心態開放,還不足以吸收、融合新知識。要有意爲之,要下一番功夫,要搭建框架、豐富細節、在實踐中琢磨、內化;要持續學習,行業一直在變化,所有知識都在“方生方死”,產生的那一刻就走向過時,一時學習沒用,要一直學習。

(4)跨界經歷

知識在書本上學,技能在實踐中練。正如經濟學家熊彼特所批評的,很多知識分子只能靠“批判”生活,他們缺乏實踐所能提供的第一手知識。

面試官重視項目經歷,是有道理的。當然,你不必通過跳槽獲得跨界經歷,內部就有機會——無論金融機構,還是金融科技公司,無時無刻不在跨界!

互聯網大潮下,組織最先遭受衝擊,此時,組織是個體的保護傘;但組織衝擊終將傳導至個體,沒有誰能真正豁免。

很多人常常焦慮,我能適應新世界嗎?答案,取決於自己。

本文由公衆號“薛洪言微語”原創,作者爲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薛洪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