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五代戰機,就不能不談談我國的殲20。雖然與美國的F-22、F-35在發動機和整體性能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綜合能力卻要比蘇-57稍強一分。尤其在隱身能力上,更是遙遙領先蘇-57。其實這倒不是俄羅斯的五代戰機研發技術不過硬,而是從目前來看蘇-57從設計之初到出場就是爲了出售,難免在技術上有所保留。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殲20雖然綜合作戰性能強大,卻僅能攜帶6枚導彈,而且沒有裝機炮。一旦導彈打光了,殲20又該如何應對?答案其實很簡單,就一個字。

曾有人提出過這個問題,如果殲-20的六枚導彈全部發射光了怎麼辦?有人給出的是很悲壯的答案,一個“撞”,撞上去,與敵人同歸於盡。要知道一架殲20造價高達1.1億美元,以現在美元兌換人民幣匯率計算,相當於7.52億人民幣一架。如此“寶貝疙瘩”豈能輕易捨生取義,那纔是大不義。所以一旦導彈打光,殲20要做的事情就一個字:“溜”,溜之大吉,遠走高飛。事實上以殲-20的速度還真沒幾架飛機追得上。

設計之初之所以不裝機炮,除了設計本身的考慮之外,更重要的一點便是我國對殲-20的期待是什麼?不是硬碰硬的肉搏,而是藉助殲-20的速度、良好的隱身性能以及精準的打擊能力對軍事目標發動突然襲擊,也就是偷襲。一旦把導彈發射出去後,掉頭就怕。要知道一旦殲-20被擊落,不僅可能暴露出五代戰機技術機密,同時損失的代價也難以承受。所以殲-20設計之初就定下了“打一槍就跑”的保全策略。若對面來的也是五代戰機,那就靠防空火力以及我國的三四代戰機對其進行“圍獵”,也不會隨意派出殲-20出場。

值得注意的是,殲-20從服役開始就以編隊形勢進行訓練、作戰、參與評估,因爲在真正的戰場上殲-20唯有成建制才能真正給敵人致命一擊,是作爲一錘定音的“殺手鐧”而存在。一般來說殲-20四機編隊最常見,通常能攜帶24枚導彈,再加上彼此間熟練的配合往往能發揮出超強戰力。即便面對的是敵人的戰機編隊,也有把握應付甚至殲滅對方的一箇中隊,當然限於對方使用的是三代機。如果是四代機也只能做到全身而退。

殲-20被美國人稱之爲“火牙”,意思就是火龍、“惡龍”的獠牙。不過我國則爲它起了一個更貼切的代號,叫做“威龍”。不過從美國人給殲-20起的代號可以看出,他們對殲-20表現出的警惕和不安。而且我國自主研發的殲-20還改變了我國在世界戰機研發中的格局、地位,真正奠定、證明了我國空軍大國的實力。而在此前談到我國自主研發的戰機,往往都被西方國家嘲笑爲俄軍戰機的“山寨版”,但這一次殲-20誕生徹底讓他們就此失聲。

既然殲-20這麼強大,爲何不大批量量產?第一個原因,就是殲20造價太高,雖然能發揮出的戰鬥力喜人,但對於我國空軍而言,當務之急是將我國空軍戰機全部更新至第三代、三代半和四代戰機,淘汰掉所有老式戰機。所以在這個大前提沒有實現前,我國根本不可能大規模裝備四代機。第二個原因,那就是殲-20其實還有提升的空間,尤其是發動機方面更是殲-20與美國F-22、F-35在性能上來開距離的主要原因。所以殲-20初期不適合大批量生產,而是少量生產、適量裝備,剩下的任務時繼續改進、升級殲-20的同時,給空軍全軍換裝三代、四代戰機。由上述這些可以看出,殲-20的用途並非是空戰,而是定點清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