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去年有個關於失眠的討論話題引起了不小的熱議,大家紛紛表示,原來失眠的人這麼多,自己也不再孤獨了。

這個話題就是中新網的一組的數據顯示,中國成年人失眠率38.2%,90後更嚴重

最近兩年做諮詢中發現了一個現象:

去醫院開安定藥物的人越來越多;購買助眠類保健品的人越來越年輕化;凌晨兩三點發個朋友圈的人越來越多;

對於失眠的問題來說,主要就兩類,一類是由生理因素誘發導致的器質性失眠問題,另一類就是因爲內心焦慮而無法入睡,結果無法入睡最後搞得更加焦慮,最終患上失眠症。

而第二類就是我今天着重要講的心理成因,這類人失眠的背後,是無法面對的孤獨。

爲何這樣說呢?

你仔細回想一下過去睡不着的經歷,是否有這樣的感覺,在睡不着之前腦子經常思考我睡不着怎麼辦明天還要如何,甚至有時候會擔心睡不着以後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等等。

總之睡不着的我們跟這些事情一直保持着很強的關聯性,那麼在我們睡着之後,也就意味着我們跟這些事情失去了關聯。

只要你思考的是現實層面的東西,包括他人對自己的態度等,你的腦子就根本停不下來。

所以你可能需要不停刷微博、抖音、甚至發朋友圈。

但問題是,你真的對別人的事情感興趣嗎?不一定,只是你害怕睡着之後和這個世界斷開鏈接而已,這是一種致命的孤獨感。

養育過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很多時候,小嬰兒即使是睡着了,如果媽媽離開一會,孩子可能就會醒過來。醒來如果看不到媽媽,就會大哭。

無回應之地就是絕境

能否安心入睡,就是嬰兒對媽媽的存在是否有信心。

所以,失眠的人拼命睜着眼睛,當你盯着任何事情時,都貌似建立了一個關係,哪怕很無聊的關係。

因爲,孤獨比死亡更可怕

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在《精神分析治癒之道》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被譽爲“鐵血宰相”的俾斯麥曾經遇到過嚴重的失眠問題,結果俾斯麥找了很多醫生都無法幫助他,最後一個江湖醫生卻幫他治好了。

要說治療過程也非常簡單,就是在俾斯麥睡覺的時候,醫生一言不發的陪着他,直到俾斯麥睡着爲止。

等俾斯麥第二天醒來之後,發現這位醫生依舊在這裏,俾斯麥非常安心滿足。

反覆了幾天這樣,結果俾斯麥的失眠問題也神奇的解決了。

這是因爲,俾斯麥相信即便他睡的很沉,旁邊也有個穩定客體存在,不會離他而去。

長期這樣後,俾斯麥內心焦慮不穩定的內在也就得到了解決,換句話說就是俾斯麥不再害怕孤獨,所以睡眠問題得到了解決。

外在客體持續穩定的存在,緩解了俾斯麥內在不安全的焦慮。

知道了這些之後,那麼解決失眠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處理:

1、失眠是我們的本能,你之所以睡不着,是因爲你不想睡。

睡眠本身就像喫飯一樣,餓了自然要喫,困了自然要睡,我們都知道一個嬰兒一出生就一直在睡覺,只是偶爾醒過來,是因爲他需要這樣的睡眠時間,所以嬰兒是沒有睡眠問題的。

大部分人失眠都有個現象就是睡不着後要強迫自己必須睡着,潛意識上述我已經分析了可能是對孤獨的恐懼,但意識層面我們知道睡不着覺會出問題,所以產生了巨大的內心衝突,這些就造成了焦慮問題,結果就是越焦慮,越睡不着,越睡不着越強迫自己睡,就更加睡不着的惡性循環。

有時候,我們跟自己的關係,就是在逼自己,不滿足自己。

那麼解決的話也很簡單,睡不着就睡不着,允許自己睡不着,你只要允許睡不着的自己,這樣你的內心衝突就會被打破,不知道什麼時候自然也就可以睡着了。

2、重新再去看看我們如何能在不安的關係裏,去尋找一些安全的感覺。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當我們把失眠的問題和幾個很好的朋友傾訴後,然後獲得這些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回家之後就很輕鬆,結果晚上自然就睡着了。

這就是我們獲得了穩定支持性的關係後,我們內在的焦慮模式也就被打破了,晚上也就更加容易睡着了。

最後我想說失眠同時也是一個檢驗心理狀態最好的標準,它是一個症狀,一些患有抑鬱症的人確實更容易失眠。

當我們瞭解失眠的心理因素,及時發現並解決,就一定能跳出失眠的怪圈。

(如果你也有抑鬱失眠問題,可以參考我的康復專欄,其中更加詳細幫你分析抑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