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房煜 虎嗅主筆

保密工作維持到了最後時刻。直到9月16日早上,很多被通知來杭州參加阿里巴巴發佈會的媒體,還不知道開會的具體時間地點。也難怪,打開地圖搜索“餘杭區順風路509號”,阿里巴巴迅犀(杭州)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的名字就會出現。這就是阿里巴巴已經捂了三年的祕密,也不在乎多捂這幾個小時。

不過,謎底很快揭曉。16日下午,一隻酷似藍色河馬(盒馬)的藍色犀牛開始出現在很多人的朋友圈。兩張漫畫還編成了一個故事。有人開玩笑說,這隻犀牛不就是在河馬(盒馬)的鼻子上加了一道槓嗎?這就是阿里正式對外官宣的新制造——“犀牛智造工廠”。過去三年,很多阿里其他部門的人對此都一無所知。

犀牛與河馬,他們確實師出同門,且同樣重要,屬於阿里五新戰略的組成部分。雖然公司董事長爲淘寶、天貓總裁蔣凡,但是這隻藍犀牛並不隸屬於淘寶天貓系統,而是和盒馬鮮生一樣,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從今天公佈的信息來看,可以說,這次是阿里想給飽受庫存之痛的中國服裝業一個驚喜。

新制造,爲什麼從拯救服裝業開始?

什麼是犀牛智造

最近頻繁亮相的蔣凡又一次出現在公衆面前,他在致辭中說:“犀牛智造平臺希望把數字洞察應用在製造環節中,實現真正的產銷一體化,幫助中小商家解決生產供應鏈中的一系列痛點。我們希望真正可以實現數據驅動,將消費者洞察、行業洞察與生產環節緊密相連,實現更聰明的生產排期、彈性生產。”

根據阿里方面的介紹,新制造的目標是具備“從5分鐘生產2000件相同產品,到5分鐘生產2000件不同產品”的能力,讓創業者、中小商家能夠聚焦核心能力,並帶動中小工廠實現數字化升級,提升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

這裏先跳出一下,什麼是中小商家的核心能力?表面上是更好的賣貨,其背後,則是真正花更多精力去“洞察”消費者。現實中,中小商家往往是一隻眼睛看着消費者,一隻眼睛盯着自己的供應鏈狀況,核心就是庫存的水位。無法做到心無旁騖的只看消費者。

這一點在服裝產業尤其明顯。總所周知,服裝是個大產業,有3萬億的市場規模。但是服裝行業也是一個高庫存的行業,因爲受到時尚潮流影響,供需的匹配在服裝行業是個永恆的難題。女生永遠會覺得衣廚裏還少一件衣服,而市場上也總有賣不掉的服裝。從需求端看,它是剛需,從供給端看,它似乎又不是剛需。

此外,季節性的變換也會影響着服裝業的供需匹配。按照服裝業過去以產定銷的行業規律,現在正在穿的秋裝其實是夏天生產的“期貨”——少則2個月多則6個月,在天貓服裝品牌棉倉CEO姚坤眼裏,傳統的服裝行業像是在賭博,“提前2個月下單,但是2個月之後什麼好賣,誰知道呢?”

2020年受疫情影響,服裝業的庫存問題更加嚴峻。“中國服裝第一街”杭州四季青服裝市場裏,更有商家在直播間“9.9元一斤”清庫存。

犀牛智造並不是一上來就要顛覆什麼,或者拯救全行業。而是先解決服裝行業中小商家的痛點。服裝大品牌製造力強,現金流更爲充裕,抗風險或者說消化滯銷庫存能力相對好一些。而中小商家的痛點更爲明顯,他們希望能夠抓住潮流,以設計和反應速度取勝。但是由於訂單量過小,往往得不到製造商的支持和優先排期。

“犀牛智造工廠”開宗明義,這家數字化工廠開宗明義表示專接小訂單,核心能力在於“按需定製,100件起訂,最快7天交付”。簡而言之,從下單到消費者穿身上,就7天,這讓服裝品牌快到飛起,抓住時尚潮流。

“新制造聽起來高大上,對商家來說就是一家聰明的共享工廠,我們接小單、急單。所以90%的客戶都是中小商家,尤其是淘寶天貓上的新品牌。”犀牛智造平臺CEO伍學剛表示,要讓中小企業從繁重生產中解脫出來,讓創業者專注自身優勢和業務創新,也讓他們具備與大企業競爭的關鍵能力。目前已經有200多個淘寶中小商家、產業帶商家、直播主播已經用上了“犀牛智造”。

那麼犀牛智造是如何實現?舉個例子,一個品牌想要定製一批數千件的12星座T恤。我們知道,服裝的面料差別不大,據說50%都是相同的,難度在於同一款面料,不同的染色和印花圖案。對於印花的問題。犀牛工廠首創數字印花,可將印花工藝參數,以投影的方式進行定位,取代傳統工廠手工畫框定位的方式,大大節省了印花效率。

關於犀牛工廠的數字化智造,現場的演示或許會比文字更加直觀。但是仔細拆解其數字化的改造邏輯,你仍舊可以發現類似“人、貨、場”的邏輯。

在工廠內,工人的任務工作排期都是數字化、可視化;在“貨”(原料方面),在犀牛工廠,犀牛智能中央倉猶如餐飲行業的“中央廚房”,可智能採購、柔性供給。犀牛智造,每塊面料都有ID,可全鏈路跟蹤、自動出入庫管理、自動配送和智能化揀選,資源利用率較行業平均提升了4倍;在“場”(工廠)方面,類似於盒馬的懸掛鏈的“智能導航 “棋盤式吊掛””被髮明出來,通過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可將吊掛衣架自動分配至相對空閒的工位,改變了過去服裝工廠吊掛單向流轉,容易擁堵的問題。

這說明了阿里在執行五新戰略推進時,背後有一些一以貫之的東西。今天開放出來的犀牛智造,並不是一個終點,也並不是沒有改進空間,關鍵是它背後的指向:服務中小商家和創業者,加強供需兩端的匹配,這與新零售也有相通之處。

矛盾中的平衡

阿里高層表示,對於阿里來說, 從哪個行業切入進行新制造的嘗試,考慮三件事:第一,這個行業市場規模足夠大;第二,這個行業的痛點足夠強;第三,這個行業能夠發揮阿里巴巴的優勢。畢竟,在淘寶天貓上,鞋服也是銷售量最大的品類之一。

不過,阿里通過服裝業想要打開的新制造的缺口,從長期看仍舊是一項艱鉅的工作。行業的矛盾點是天然存在的。比如對於製造業而言,大規模生產必然是資源利用效率包括工業流水線效率最高的方式。但是,消費需求的變化又需要更多的差異化,甚至個性化的商品。極端的個性化,必然帶來極高的成本。這是矛盾的。

而對於中小商家而言,他們的優勢在於靈活性更強,面對市場變化決策機制更快,但是調動資源能力、議價能力弱,也無法承擔太高的成本,這也是矛盾。

所以在參觀犀牛工廠的過程中,參觀者也在交流,比如這算不算C2M,和服裝業已有的私人定製是什麼關係?

現在的答案是,犀牛工廠不如說是“B2M”。雖然接單都是小單、急單,但是又沒有放棄“規模化”生產的姿態,也只有如此,才能實現“7天交單”的反應速度。而國內目前的私人定製,其實更多集中在西服和襯衫兩個類別,有分析者指出,這兩個類別,本質上還是接近“標準化”的,只是個人體態差異。此外,私人定製過於強調C端的個性化,而犧牲了B端的效率。所以犀牛工廠還是希望能夠在規模、效率、個性化生產之間找到平衡,而不是過分傾斜某個因素。

此外,犀牛工廠也不等於快時尚。快時尚更多的是通過強大的全球供應鏈的組織能力和協同能力,來實現快速反應。而犀牛工廠則是在一座車間之內,通過大數據的組織和協同,而不是資源,來實現訂單目標。如果外界目前很難一下子明白犀牛工廠是什麼,那麼知道它不是什麼,也可以更加接近理解它的本意。

所以,從這個維度來說,數字化+小生產者,仍舊是阿里“五新”改造產業的內在邏輯。而在具體的路線圖方面,阿里仍舊是希望通過樹立標杆的方式,一方面建立行業信心,另一方面也吸引更多資源進來,最終形成某種數字化特徵的產業平臺。

某種程度上,阿里都是從難處入手,看看能做到什麼程度。就像盒馬選擇從生鮮入手一樣,因爲生鮮上游高度分散,缺少品牌和標準化能力的、傳統電商束手無策的行業。雖然很努力,今天的盒馬,也並沒有實現讓全行業都信服的生鮮終局解決方案。和生鮮行業進入持久戰一樣,阿里在新制造選擇以服裝產業爲切入口,也是如此。所以,今天刷屏的那隻藍犀牛,亮相雖然漂亮,但是隻是新制造長征的第一步,未來的九九八十一難,還在路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