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主任

那个挣工分儿的年代,连校长也吃不起食堂的肉菜,这一点也不夸张。原因有二:一是那个年代,家家人口多,饥一顿饱一顿。二是,那个年代的人,即便是穷,也不占公家便宜。无论是食堂的司务长和还是校长,都不会趁着自己管辖食堂的功夫儿,自己吃饭不掏钱。

相反,有时候校长还会主动看看我们谁不够吃,把他的馒头掰给他半拉。还经常翻看食堂角落的垃圾桶,看看谁敢扔剩馒头。在他眼里,扔一个小半拉馒头,就是个罪人。

校长是邻村的,一个姑娘,一个小子,在我们学校上学,据说老家还有几个孩子,数目我记不清了。老校长几乎是我们学校里,每个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都家访遍了。那时候流行家访。那时候,家访对一个孩子来说,是莫大的荣幸。而对于家里穷得只掉墙皮的困难户来说,心里五味杂陈。

姥姥直跺脚:给这后生弄点啥好吃的呢!

校长迈进我家门槛子,姥姥裹着小脚出来迎接。校长连忙哈腰:罪过!伤天理,怎么能让老祖给我拿凳子!

我自己紧张地呆在院子里,不敢出声儿。也不知道屋子里,姥姥都和校长说了些什么!半晌儿,校长披着褂子出来,边走边念叨:还让老祖给我缝褂子!俺哪辈子修来的福分!姥姥:啧啧啧!来俺家也没吃顿饭,连杯子麦乳精都没喝上!进屋儿,我才发现姥姥桌子上,放了一杯招待贵宾才会上桌儿的麦乳精。

姥姥扶着门槛:恁校长家真是可怜啊!养活了4个孩子,家里头的还瘫痪在炕,一个人真不容易啊!

后来,听妈妈说,姥姥倔达倔达一个人,挎着自己好不容易攒的一筐鸡蛋,自己走了几十里地,给校长家送去了。舅舅不乐意了:咱自己家还不够吃哩!姥姥:你这后生!人家不是穷吗!一土篮子鸡蛋,看给你疼的!

实话实说,姥姥一大家子,八个子女,挤在一趟房子里,过得也紧巴巴的。后来,姥姥家鸡窝的鸡蛋,越来越少了。索性家里人也不说了:你养的鸡,你爱送谁,送谁!大不了咱家少吃一口!

不知道是哪年,一天,校长来姥姥家,急忙火燎坐了一会就走了:俺家里病得不轻,俺身体也不行了,俺校长是干不成了,俺来瞅瞅老祖!

第二天,姥姥发现炕席的角落,夹着一张大团结。姥姥要命的喊着:谁给的!这后生,吃俺家几个鸡蛋,还给俺钱!姥姥自己又去校长家了,下黑回来沮丧着:这后生一家搬走了,听说搬来大儿子家去了。谁也不知道住哪!

没几年,姥姥晚上串门听街坊唠嗑说,隔壁村子校长回来了,好像是快不行了。第二天下了一场暴雨,出不去门儿,姥姥围着屋子急得直转悠:这人啊!啧啧啧!好模好样的,说不行就不行!

隔一天,雨停了,姥姥早上起床就急忙火燎让舅妈,挎着地上准备好的一筐鸡蛋:走,跟俺去!看看人家。

晚上回来,舅妈把姥姥送回了东屋儿,姥姥一宿没张灯,舅妈送饭也不吃。舅妈说,姥姥去看校长,校长头一天其实就没气了。姥姥坐在校长家当院子哭丧:你这后生,俺家还欠这后生一张大团结哩!

现在,想起来当年姥姥给校长缝褂子,给校长送了不知道多少筐鸡蛋。并不像当下的社交逻辑:为了我上学好。校长对我依然以前啥样,后来还啥样。姥姥也是,校长不当了,还依然惦记给人家送鸡蛋,只是,后来不知道人家搬到哪里去了。

后来我分析了:那个年代的老人,看不得别人遭罪,要是能用一土篮子鸡蛋换得别人少遭罪,她宁愿倾其所有。

那个年代的老师,也不会表达,不会社交,也不会说客套话。即便是姥姥送的鸡蛋,他嘴上虽不说,在他心目中,其实一张大团结都不止。

一张大团结,在当时那个年代,足够分量。一土篮子鸡蛋,在那个年代,也是好东西。我无法衡量其价值。因为我没有像大人那样,身处在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

没有像姥姥那样,第一次见校长,见校长褂子破得不像样子,自己找顶戒,给校长缝补。也没有像校长那样,搬家临走了,还来姥姥家,偷偷塞在炕席下一张大团结。

世人虽皆苦,但我不能欠你的!

要不,俺良心上过不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