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我們熟悉的《三國演義》中,還是在《三國志》中,都提到了劉備殺了他的兒子劉峯,原因是劉峯在需要支援的時候,沒有派兵支援叔叔關羽,於是他責怪劉峯和孟達,最後處決了劉峯,逼迫孟達離開,然而,無論是愛情還是官史都指出劉備根本不想殺劉峯,因爲形勢所迫,他不得不這樣做,還有其他人殺了劉峯。

無論是在我們熟悉的《三國演義》中,還是在《三國志》中,都提到了劉備殺了他的兒子劉峯,原因是劉峯在需要支援的時候,沒有派兵支援叔叔關羽,於是他責怪劉峯和孟達,最後處決了劉峯,逼迫孟達離開,然而,無論是愛情還是官史都指出劉備根本不想殺劉峯,因爲形勢所迫,他不得不這樣做,還有其他人殺了劉峯。

傳說中,劉備聽說曹丕要當皇帝了,孫權已經向王位鞠躬了,另外,在東吳有殺弟弟的仇恨,所以他決定先消滅東吳,爲弟弟報仇,消滅曹魏的羽翼,此時,劉備原本在討論派兵問題,並沒有提及劉峯的事情,然而,廖華出來做了一個小報告,哭着說關羽的死是因爲小偷劉峯和孟達,他們一定要被殺,注意這裏的措辭,廖華爲他們做了決定。

劉備第一個念頭是派人去逮捕兩人問話,但諸葛亮出來阻止他,他說他害怕改變自己的生活,他先是以升職爲名把他們轉移到兩個地方,然後逮捕了他們,劉備也同意諸葛亮的想法。

當時蜀國的派系很多,劉璋的手下,如孟達,雖然是蜀國的官員,但他們仍然不信,這一次,劉備想懲罰孟達,但彭培阻止了,他給孟達寄了一封信,然而,馬超發現了送信的行爲,馬超和彭衝喝酒聊天,故意讓彭衝興奮,讓彭澎說出了他對劉備的真心不滿,於是,馬超偷偷給劉備寫了一封信,劉備問諸葛亮如何對付彭,諸葛亮說的話和劉峯後來被處決的情形是一樣的:“你雖然瘋了,但久留會受苦的,”

諸葛亮殺死彭真是一次嚴重的失敗,他完全推翻了先前的陰謀,原來是彭的死讓孟達驚慌失措,他知道自己會受到懲罰,但沒想到會因此被處死,慌亂中,他聽從沈丹的勸告,連夜跑到魏國。

一死一逃,諸葛亮知道形勢不可逆轉,殺一個是殺,殺兩個是殺,此時,剷除劉張勢力的計劃已成陰謀,因此,諸葛亮提出了“兩虎共存”的計劃,讓劉峯和孟達作戰,劉峯無論輸贏都要回成都報到,到時候,劉峯一回來就殺了孟達,劉峯是殺孟達的最佳人選,即使孟達沒有死,也沒有什麼大損失,因爲在諸葛亮的心目中,劉峯比孟達更具威脅性。

劉峯後來的表現還是不錯的,面對孟達的勸降,劉峯堅決拒絕,還“毀書斬使”,但實力不好,與原來的劉張派系內外人士,終於戰敗後逃回成都。

回到成都後,劉備被諸葛亮的計謀激怒和煽動,直接把劉峯拉出來砍他,於是,劉備得知劉峯毀書、處決使臣的消息,意識到自己錯怪了劉峯,劉峯雖然是他的乾兒子,但他也是一個花了不少心血培養出來的人才,既然因爲權力鬥爭和錯誤殺了一個好人,劉備怎麼能不生氣、不傷心呢?在《三國志》中,劉備直接因爲劉峯和關羽的死而生氣,在《三國志》中,劉備因爲他的死而痛哭。

其實,《三國演義》中劉峯的死特別有趣,本章總結爲“爭權奪利,博愛”,曹丕爲了獲得政權,奪取了曹操的軍權,貶低了曹植的價值,諸葛亮直接設計殺死劉峯,這只是一個從輕到重的過程。

這段時間的內容也充分暴露了諸葛亮的弱點——太教條,不懂事,在諸葛亮看來,權利和規章高於人情,所以諸葛亮基本上是理性的,劉備是比較好的,相反,他更注重人際關係,劉備善於認識人,慷慨豁達,能吸引人才加入,這是諸葛亮做不到的,人們說劉備是一種嚮往,提起諸葛亮更多的是尊重,所以,劉備是王公,諸葛亮只能當宰相,二人相得益彰,確保蜀國的正常運轉,當其中一個輸了,你可以看到蜀漢集團一直在打一場敗仗。

他對權力的執著和諸葛亮的教條把劉峯送進了鬼門,將來,出於同樣的原因,像馬蘇這樣的人也會死,魏燕也像一個“預言”,心裏充滿了悔恨,諸葛亮本人忙死了,如果諸葛亮能更平衡情律,劉峯、孟達可能還在蜀漢陣營,不會出現“蜀無大將”的尷尬人才缺口現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