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節慶IP,追根溯源都是一種儀式,或是告別災難,或是慶祝豐收。儀式感,賦予傳統節日以特殊的魅力,其中蘊含的“文化培養與傳承”的因素,深深的吸引着人們。儀式感猶如生活的調味劑、文化的倍增器,它讓平庸的生命懂得莊重,讓潦草的生活煥發溫馨。《小王子》裏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儀式感讓每個節慶活動都有自己與衆不同的內核。

那麼如何體現節慶的儀式感和挖掘文化內涵“情感”元素,就成爲打造品牌節慶需要注意的問題。

01

泰國宋干節

泰國宋干節,主要活動有齋僧行善,沐浴淨身,人們互相潑水祝福,敬拜長輩,舉辦大型活動,大規模、全方位地向世界旅遊者展示其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宋干節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就是“浴佛”。浴佛像前先準備鮮花、蠟燭與香,以拜佛燒香示尊敬,隨後以芳香淨水淋洗佛像。

浴僧侶則與獻水式較相似,用銀盆盛著芳香的淨水輕灑在僧人手中或身上,隨後向僧侶奉上佛衣,表示尊敬並希望獲得祝福之外,該儀式亦提醒人們常保清淨心。

02

波蘭豐收節

波蘭的農民們在每年9月中旬的星期日舉行一年一度的“豐收節”。豐收節又是豐收感恩節,原來是個宗教感恩性質的節日,是農民們在每年秋收結束後,爲表達感恩之情而舉行的慶祝活動,希望來年有更好的收成。

豐收節當天除了“豐收節”的儀式、還會有波蘭民間歌舞團的演出、農機設備的展示、各種農產品的推介,以及與農村傳統有關的競賽。

在當天的儀式上,縣長和鄉長會與來賓們分享用新收穫的麥子做成的麪包。各鄉的農民也都會穿上代表民族的服飾展示用穀物、麪包、水果、蔬菜、野花精心製作的花籃。隨着時間的推移,“豐收節”已組建演變成一個展示豐收成果、分享喜悅的民間節日。

03

烏鎮水燈會

“烏鎮水燈會”,亦名“烏鎮燈節”,也曾名“烏鎮夜會”。據民國版《烏青鎮志》記載:烏鎮新年,街市試燈,好事者爲藏頭詩句,任人商揣。又扎造滾燈及龍象獅馬等燈遊戲街市,行至元宵爲燈節。舊時,在農曆新年之前,烏鎮民間一些作坊、店家便開始爲籌劃燈會忙碌起來。燈會上的彩燈雖無人評判高低,但坊間依然各自暗中較勁,尤其是抬閣的製作常在深宅大院之內,祕而不宣,以便到時亮相,引起觀者的轟動。到時大街上、水面上都將呈現各式花燈,青獅燈、兔子燈、生肖燈、八卦燈、走馬燈等這些不同造型的燈有的手提,有的抬着,有的掛着,有的擺放,爭奇鬥豔,各有千秋,“水陸空”立體式布展格局,也給人帶來別樣感受,場面甚是熱鬧。

燈會,全國各地不勝枚數,但是烏鎮獨樹一幟——水燈會。謂之“水燈會”當然和水離不開關係。烏鎮的彩燈大都立於水上,與小橋流水的江南意境形成互補。過去每年春節期間,遊客除了賞花燈鬧新年外,總要成羣結隊地、提着燈到市河橋上走一走,在西柵雙橋,新年裏討個福壽雙全的吉利。此外烏鎮還保持了打年糕、剪窗花、寫春聯等習俗,水上集市和敘昌醬園處的年貨展,祭財神、燒頭香等祈福儀式也做了保留。

04

總結

中國是禮儀之邦,儀式表達着中國人對事物重要性、價值性的認同,沒有儀式感的節日難以讓人們對節日產生心理上的認同和依從,而儀式本身又是讓人蔘與進來的重要方式。在這樣一套看似繁瑣的儀式裏,人們的情感得到表達和宣泄,節日的文化內涵和意義也得到彰顯和傳承。

前面提到的節慶有的是由來已久,有的是根據民俗宗教改編的。那麼如果是從無到有的節事活動應該如何打造儀式感呢?首先是要挖掘在地文化,梳理主要產業,通過與文化、產業的融合建立節慶的基礎,隨後就是策劃節慶主題,在主題之上深挖並打造儀式感。

如當地產業是香草生產,那麼打造香草節會是個不錯的選擇,可以有祈福活動,還可爲手作愛好者設計的插花課程、手繪香草花盆、芳香精油皁DIY,在這些開展這些活動的過程中通過建築樣式、環境氛圍、着裝等增加儀式感,還可增加打香篆、製作香囊等傳統體驗等富有儀式感的活動。

如果當地的文化和產業並沒有可以利用的資源,那麼就需要無中生有的創造一些條件,像李子柒,可以將簡簡單單的一日三餐,用當地的蔬菜瓜果演繹出一種儀式感,這都可以學習,但是需要因地制宜的去設計、去策劃。

來源:河間府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