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是一種文學體裁,是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想象來高度集中的表現社會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一種文學體裁。歷史上,把除韻賦以外的韻文體作品,統稱爲詩。

唐詩宋詞,詩律之工,音韻之秀,煉句之縝密,意境之深構,實爲中華詩詞之登峯造極!格律詩以獨特的韻律美、意境美、對稱美、簡潔美,成爲中華文化瑰寶中的明珠,並在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傳承和發揚。目前格律詩詞愛好者超過八九千萬人,但是包括衆創詩社部分詩友在內,一些才入門的詩詞愛好者苦於不掌握其基本的寫作章法而困惑。衆創網校就是應詩社廣大詩友需求而成立的免費網校,我們都是業餘詩詞愛好者,亦師亦友,以詩會友,大家一起學習,共同提高。希望同學們通過這門課的學習,不僅能掌握詩詞的平仄、格律、章法,進而對中國古人高雅的審美旨趣有一通盤之瞭解,而最終能夠傳承中國古代文人高貴的人文精神。

初學格律詩門徑

凡無論是學寫文章還是學作詩,須有適合自己的門徑。入門一步走差,以後弊病無窮。唐詩側重的是表現——同時表現自然與表現內心,而宋詩卻側重達意,倡導的是明白如話地表達。從唐詩入手學詩,對於把握古典詩詞的韻致更加容易,而一旦你不滿足於表現自然,而要表達內心的痛苦與哀矜,那麼宋詩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由唐詩入手進入宋詩比較容易,但如入手即爲宋詩,則很難上窺唐人高境。

學詩門徑,今人卻往往忽略。紅樓夢裏黛玉就講學詩先當學五律,再則學七律,次則學七絕,是學詩的不二法門。古代塾師授詩,大多也是如此。咱們衆創網校自去年6月成立以來,已經有兩期對聯初級班、兩期絕句初級班與一期律初級班順利畢業,今年3月份開始的詞初級班正在學習中。

詩是詩人內心激情的外在體現。“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初學格律詩門徑

七言絕句短小精萃,韻味深長。它往往通過簡潔的畫面、一時的情景來表達詩人的心緒變化和悠遠情懷。因爲七絕只有28個字,作七絕對作者的章法佈局與創作技巧要求很高,故七絕有易學難精之說,因此咱們學詩,正確的門徑應該先由王維五律入手,次則求杜甫之七律,而七絕作法,不可動不動就學李白,因爲李白是天才,他的詩是天籟,一般人學不了的。建議大家學一位清人:王漁洋。王士禎(1634—1711),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

王士禎是清初詩壇上“神韻說”的倡導者。後人所輯《帶經堂詩話》,反映了他的論詩主張。王士禎論詩以“神韻”爲宗,而其淵源則本於司空圖和嚴羽。他鼓吹“妙悟”、“興趣”,以“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爲詩的最高境界。強調淡遠的意境和含蓄的語言。最能體現王士禎“神韻說”理論,並且寫得好的是他的七言絕句。

初學格律詩門徑

王漁洋絕非天才,但他的七絕富麗精工而有神韻,即是從學問中來。多學漁洋七絕,詩作自然工穩,咱們本期詩初級班學習週期四個月,除了學習格律詩基本知識外,先簡單學習五律、七律寫法,然後重點學習漁洋12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