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女兒跟我爸玩鬧玩的有點過火,被我爸給訓了幾句,女兒也比較皮,就跟我爸叫了幾句板,“氣”的我爸直瞪眼……

然後我爸說:“你還敢叭叭,就是你爸在這也不敢這麼跟我說話。”

女兒:“難道我爸爸就沒有脾氣啊,你也有不對的地方,還不讓說!”

然後爺孫倆爲這事兒掰扯了很久,過程也是時候我媽轉述給我的,女兒聽到以後還委屈巴巴的跟我撒了半天嬌。

其實女兒做事還是有分寸的,尤其面對那個所有人都不敢惹的爺爺,只有我女兒敢跟他親近,看着老人板着臉裝嚴肅,然後忍不住大笑的場景,我也深感欣慰。

我爸也屬於那個年代的老頑固,思想古板,家教甚嚴。

食不言寢不語、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長輩動了筷子孩子才能喫飯等等一大堆規矩,到了我們這裏已經丟棄了一些很難堅持下去的規矩,畢竟舉家顛沛流離了很多年,爺爺走的也比較早,很多規矩我爸都已經記不全了。

但還是秉承着一家之主要有“尊嚴”的想法,整天板着臉,導致孩子們誰都不敢親近,只有我女兒毫不在乎。

依稀記得我小時候,兄弟6個,誰都不敢跟爺爺太近,因爲太壓抑,只有我願意湊在爺爺身邊叫板,然後跟他學習木工活,陪他一起去市場賣狗……

想想女兒跟我爸的狀態,跟我小的時候太像了,都怕老人會寂寞,畢竟一家人坐在一起,只有那個“一家之主”的老頑固坐在遠處看着,欣慰卻又不肯表達出來。

還說回脾氣的問題,撒完嬌女兒問我:“爸爸你是不是真的沒有脾氣啊?”

我:“你說呢?”

女兒:“有,你發火的時候可厲害了,媽媽都不敢惹你。”

我:“那我每次發火爲什麼?”

女兒:“我不聽話……”

其實每個人都有脾氣,即使出了名老實人、老好子也有屬於自己的脾氣,只不過這種人更懂得控制自己的脾氣,或者不敢,或者不想,或者不能,或者犯不着……

因爲有爺爺奶奶的袒護,小時候我是出了名的窩裏橫,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家裏大喊大叫。

臨上中學之際被欺負狠了,終於改變了心性,成了欺負別人的人,一羣年輕氣盛的小傢伙,在外面被人多看幾眼都能打起來。

後來經歷了幾次比較大的變故,才終於成熟了起來,其實說白了人不可能一夜之間長大,只不過沉澱的時間久了,量變引起質變罷了。

成家有了孩子以後才完全定了性,出門在外碰別人一下也趕緊道歉,被別人碰了,別人道歉咱就趕緊說句沒事,不道歉咱就當沒事發生。

其實說白了,有脾氣和發脾氣是兩回事,當時瘋狂迷戀杜月笙的事蹟,尤其對他的一句話印象深刻:頭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

樓上鄰居兩口子經常因爲男人愛發脾氣而打架動手,最厲害的一次還報了警,最後離婚收場。

都說男人把最好的一面留給陌生人,把最壞的脾氣留給最親近的人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這樣,只不過是某些文章把這類人的存在量放大了而已。

而且窩裏橫的人通常都非常膽小,碰見彪悍點的老婆,兩巴掌就老實了,不可能整天耀武揚威的。

況且家裏根本就不是發脾氣的地方,無論是非對錯,攤開了說明了就好,發脾氣大喊大叫只能練練嗓門,對解決事情於事無補。

所以我也經常教育女兒,雖然大人也有說錯話、做錯事的時候,哪裏錯了指出來就好,有時候確實會冤枉你,你解釋清楚就好了,沒必要像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一樣又哭又鬧。

脾氣這種東西,有就行,沒有必要表現出來。

家,是避風港,裏面應該是充滿着溫暖和愛意的地方。一旦男人將所有的風雨帶回來給了這個女人,那麼,女人也就不敢再對此處有半點停靠的意願,只想着怎麼儘快的逃離這疾風苦雨之地。

胡適說過:“世間最可惡的事,莫過於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過於把這張生氣的臉擺給別人看,這比打罵更難受”。

常言也說:脾氣人人都有,發脾氣是本能,把脾氣壓下去纔是本事。

我不是什麼聰明人,也沒有什麼本事,只是想把最好的情緒留給父母、妻女,經歷痛苦的時候咬着牙笑一笑也能抗過去,沒必要讓家人爲我的壞心情買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