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今年在線教育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包括幼兒早教、考學輔導、語言培訓、職業技能培訓,甚至是老年人健康知識講座等培訓需求也很旺盛,相關機構更是遍地開花。但行業系列亂象也接連曝光,整個產業站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數據顯示,2020年1月至7月期間,共有2.5萬家在線教育企業註冊成立,平均每天新增120家。相對的,則是消費者投訴的居高不下,而且這種趨勢從去年就已開始。消費者集中反映的問題包括協議或合同條款模糊、預付式消費方式風險大,以及誘導辦理分期貸款等。而除了退款難和宣傳爭議外,培訓機構和培訓教師資質不足是另一個消費者集中反映的問題。

其實,早在去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門發佈了關於規範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該意見對很多此前被曝出的問題進行了明確限制,其中就包括從事學科知識培訓的人員應當具有國家規定的相應教師資格。

有業內人士表示,去年的文件出臺後,很多平臺都進行了整改,但是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有好的整改效果,目前來看,大型平臺的管理要求還是要優於小型平臺。大型平臺的教師選擇都要經過好幾輪選拔和淘汰,但是由於一些現實限制,也確實有很多教師暫時是沒有教師資格證的。

對於當前在線教育行業存在的一些亂象,專家建議還是要壓實平臺的責任,有關部門還是要加大對平臺制定的平臺規則、格式合同進行監督,發現不公平的格式條款應及時糾正、查處。此外,消費者保護組織根據消費者受損害的情況也可以支持消費者起訴或者提起公益訴訟。

此外,中消協提醒廣大消費者,受假期延長、延期復工等影響,部分經營者面臨資金緊張、服務人員不足等問題。疫情結束後,經營者可能通過擴大發卡範圍、以較高折扣出售預付卡等方式吸引消費者,資金存管、服務質量和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風險。鑑於此,消費者要特別關注預付式消費問題,謹慎選擇交易對象,冷靜分析、理性消費,警惕高折扣、高風險。

相關文章